延安枣园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距城15华里(8公里)。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中央社会部住在园内,遂改名“延园”。
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20余架突然轰炸延安城。由于日军飞机轰炸是以延安的宝塔山为参照目标,而毛泽东居住凤凰山的窑洞离宝塔山很近,所以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附近投下了许多炸弹。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中共中央决定连夜将毛泽东由凤凰山转移到杨家岭。为反对日军和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封锁,毛泽东亲自倡导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实现了生产自救,基本解决了根据地的物质困难。
1941年开始修建延园,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竣工。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园进行筹备“七大”会议工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由于许多问题需要毛泽东亲自处理,而杨家岭与枣园相距比较远,为了避免毛泽东在路上来回奔波,争取时间,所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书记处搬进了枣园。毛泽东住所在延园东北的半山坡上,是一座幽静的独院,院内有一排面向西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
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关于重庆谈判》,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28篇。此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敌后军民在战胜相持阶段后期的严重困难后,在对敌斗争中逐步取得主动。
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先后在枣园居住。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并召开“七大”,领导解放战争。
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迁到王家坪。
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这里撤离,转战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