慑人心魄的《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
近一个时期,由于工作需要,我曾三次来到《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现场,置身于一个寂静而喧闹、凝重而火红的世界,面对一件件连接着生命与信仰、勇气与辉煌的红色文物,同那些鲜活的英灵们,一一展开时空对话,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每到此时,我都会热血奔涌,心雷激荡。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我们都不该也没有理由忘记他们,因为,忘记他们就意味着背叛。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不是几本书或几组数据就能够概括得了的。当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谱写他们的青春年华时,我们还在空气中游荡;包括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乃至于00后,我们都没有资格对历史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因为,我们是以“坐享其成”的身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一生下来,就不再遭遇战乱和动荡,就不再担心,要不要以命相搏来换取一份生活的平常与宁静。尽管,在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里,一切都在重新开始,一切都是从零起步,一切都是一穷二白,没有丰盛而奢华的物质享受,但我们却拥有比物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其实也是所有革命先烈们的一个共同的梦想——从《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上展出的每一件文物上就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它们触手可及,举目可见,真真实实,实实在在,无一不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段真实的记忆。走近它,感受它,同时也会走进自我的内心世界,就像那一份份火线宣誓的“入党志愿书”发出的无声拷问“你是共产党员吗”一样,反躬自问:“你为这个国家都作了些什么?”“你的言行举止对得起那些为了你今天所享有的这一切而付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吗?”
当然,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面对同一部历史,都会从不同的视角得出自己不同的判断。这也是人之常情,包括反面的观感和意见。但无论正反观感,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今天只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呢?
我以为,面对明天,面对未来,每个人都有必要问一声自己:你将拥有一个怎样的明天,怎样的未来,你的子孙后代们又将如何面对他们的历史——你的客观存在?
来吧,请同我一起走进《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看一看里面究竟向世人展出了什么。——作家甄城
《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文字介绍)
《前言》:
“革命年代枣园情”。好想你人对红枣、对枣园有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们把所有的枣园,包括延安枣园都看作为我们好想你的故乡,也是我们心中的枣园。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将书记处从杨家岭迁到枣园。可以说,陕北是座大花园,延安就是朵鲜艳的花,枣园就是那花中的蕊。从1943年10月至1946年1月,毛泽东在枣园生活、战斗了两年多的时间,朱德、周恩来、张闻天、任弼时、刘少奇、彭德怀等七颗明亮的星同时在枣园的窑洞工作生活。“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红枣”成了那一时期人们对共产党、八路军的热爱;“枣园”成了那一时期全国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精神力量。
毛主席在延安枣园领导全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
毛主席在枣领导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党中央在枣园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
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枣园结婚
毛泽东在枣园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讲话
在枣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做出毛泽东接受蒋介石邀请去重庆谈判决策
毛泽东在枣园写下了许多重要文章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28篇。
这个展览共展出3000多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是实物原件,没有一件假的或复制品,所以很多专家看了这些真实的展品都感到很惊讶,特别是最近有几家台湾的媒体打来电话,提出要采访展览,还要作专题报道,海外的媒体对红色展览十分关注。
这个展览体现了:企业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红枣文化与红色历史的结合;农业文化与红色传统的结合。特别是在我们好想你企业举办,就更有意义了。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枣园的志愿;第二部分:枣园的真情;第三部分:枣园的人生;第四部分:枣园的故事;第五部分:枣园的奉献。
整个大厅和挂在墙上的展品:整个大厅一片红彤彤的吉祥色。一颗枣,长在树上是植物,吃在嘴里是食物,挂到墙上就是精神。如果说,一颗枣在关键的时候可以救活一条鲜活的生命;那么毫不夸张的说,一片枣园曾经拯救一个民族。红枣一直就被视为人间仙品,几十年前,我们党正是在陕北的一片枣园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动员令。红枣精神和红色文化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通过深接地气而得天地灵气。红枣树深深扎根贫瘠的土地,既改造了生态环境,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们党早年在延安枣园,深深扎根于劳苦大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最终点亮了民族解放的灯火。
第一组展柜,革命战争年代的入党志愿书:
总共展出200多份革命战争年代的入党志愿书。包括共产党各个时期党员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和入党誓词。有井冈山、延安、太行山时期的,也有当时敌战区地下党组织的,尺寸大小不同,印制的方法不同,填写人员文化水平也不同,但一份志愿书讲述着一个故事;一份志愿书浓缩着一段历史。从志愿书上不同时期的入党誓词可以看出,一份志愿书寄托着一份信念,里面有信仰更有深情;里面有魅力更有震撼。如果把红军、八路军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理解为民族之魂,这些入党志愿书就可以理解为民族之魂的纪念章,是那段红色历史的最好见证。
第二组展柜,革命战争年代的烈士证:
这部分展出有300余份烈士证。其中包括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以及解放初期剿匪斗争时期的烈士证。有政府颁发的也有军队颁发的。有的烈士参军只有三天就牺牲在战场,有的烈士牺牲时年龄只有14岁,还有一家三兄弟牺牲在同一场战斗中。其中有两份阵亡通知书只有火柴盒大小,反映了战争条件下,我们的党组织在最困难的环境中,还不忘对每一个战士的负责,向战士的家属及时发出阵亡通知书。
第三组展柜,红军妈妈在怀中珍藏了40年的红色诚信故事:
40年前,一个刚入伍的战士,在青海草原遇到一位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草原的红军老妈妈。老妈妈十七岁嫁给红军医院院长并跟随红军长征,在长征行进到青海草原时部队被白匪打散,她被俘后宁死不嫁白匪,受尽苦难逃离虎口流落草原,后来被一位藏族牧民救起并在一起生活。经历了几十年草原生活,她始终没有忘记组织,没有忘记她的红军丈夫,她把当年红军丈夫临别交给她的珍贵资料装在一个牛皮囊里,贴身揣在怀里珍藏了四十年。当她得知这位新战士来自北京时,把这些珍贵资料送给了这位新战士,其内心是想让战士转交给她的丈夫,转交给组织。据新战士回忆,当时,老妈妈那颤抖的双手、渴盼的眼神和对她红军丈夫的思念……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心动岁月》。同时,在这组展柜中还有一些在甘肃、青海收集到的,红军长征路上散落的珍贵文物。
第四组展柜,八路军姥姥红色大枣的爱情故事:
师冬梅是定州市赵村乡西南佐村一位农家妇女。她的丈夫李同爱,1938曾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三分区侦察连长,参加过护送白求恩从河北到山西的任务,曾率领两名通讯员一次击毙7名日本鬼子。1941年,在河北曲阳沙城战役中光荣牺牲,年仅24岁。丈夫牺牲后,师冬梅家成了八路军的联络站、抗战地下堡垒户,她无数次地为八路军传递情报,秘密接头,家里3次被日本鬼子汉奸烧光。她宁可全家吃草根树皮,也要把仅存的口粮烙成饼给八路军交通员吃。在灯下,她做了一双又一双深蕴着她对前方将士感情的布鞋、鞋垫,成为晋察冀地区的抗战支前模范。她丈夫牺牲后,师冬梅把巨大的悲痛埋藏在心底,勤劳忍耐守寡60年,含辛茹苦抚养烈士的后代,她宽容乐观赡养烈士的父母。直到她78岁时才告别当儿媳妇的身份,送走了90多岁的公公、婆婆。村里的人都知道,师冬梅珍藏着丈夫留下的几件东西:一双丈夫参军离家时换下的粗布袜子;一小袋丈夫牺牲前忘记带走的红枣;一个搪瓷烈属门牌;一张革命烈属证。师冬梅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的村,最远是每年到过乡政府更换一次烈属证,但她心里一直惦记着首都北京,惦记着“咱啥时候能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光明日报》一篇内参报道了这件事,中央领导看到后作了批示。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民政部门派专车把她送到北京天安门。那天在天安门广场,当雄壮的国歌响起,国旗冉冉升起时,她老泪纵横,突然对家人说:“把那东西拿出来,也让他看看。”家人赶紧掏出那四件东西:一袋干枯的红枣、一双粗布袜子、一个烈属门牌和一张烈属证。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88岁的师冬梅老人,用双手托着丈夫的遗物……。光明日报在当天报道中写到:“凌晨4时51分,当时刚好一阵风吹过,国旗猎猎有声,如同在向这位伟大的女性招手……”这组展柜中还有:1、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慰问八路军装红枣用的慰问袋。战争年代老百姓慰问子弟兵一般都是红枣、花生、瓜子,很少用糖果。2、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用过的背包。3、革命战争年代战场上拍摄的珍贵照片。4、战争年代的一些票证资料。
第五组展柜,延安整风时期出版的群众路线教育图书:
包括共产党早期出版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教育读本》、《党内整风与群众路线》等共几十种,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从这些展品中可以看出,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十分强调群众路线,早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路线这一概念在干部群众中就已深入人心,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书籍作为教育党员的精神食粮,强调用知识饱满党员的生活和人格,更好的为人民解放、国家利益而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奋斗。在这组展柜中还有革命战争年代出版的各种杂志。其中展出的这组《群众》杂志,有在延安印发的,也有香港、重庆、太行山区、晋冀鲁豫边区印发的。
第六组展柜,战争年代军队与百姓间的借条、借据:
包括:1、红军时期兵站医院向工人借款的借条,部队向地方百姓借粮米、柴草的借条。其中有电影《苦菜花》真实发生地,八路军兵工厂向地方老百姓借用物品的借条。2、根据地百姓为子弟兵做军鞋、出公差的收据,包括:老百姓为八路军、解放军送军鞋的收条,八路军要求地方支援民工运送弹药、伤员的信函,地方为八路军派送车马、民工的统计报表等。3、民工支前牺牲证书、伤残证书和支前荣誉证书。4、其中一张借条上写有:“到后辈兑儿孙永远”,表现出共产党八路军当时对人民的承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第七组展柜,八路军为根据地百姓调解矛盾纠纷,解决困难问题的资料:
包括:一批40年代八路军抗日民主政府的司法案卷文书。案卷纸质不一,有的用烟盒纸片写成,反映着物质匮乏的特征;纸张颜色发黄,有些字迹都已模糊,铭刻着时代久远的印痕。但是,一个卷宗一个案例,一个案例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八路军一方面同日伪军作战,一方面维持社会秩序。特别是展出的这些八路军当年为山区百姓调解利益关系、解决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司法判决案卷。在当时,八路军先后制定了各种适合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法律、法规、命令,并建立了各级司法机关,创造性地参照各种法律制度和习惯,调整利益关系、解决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形成了一个个司法判决案卷。这些资料对我们今天关心群众生活,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我们法院系统,正在学习的马锡武审判法的珍贵原始资料。
中间北侧展柜,革命战争年代出版的党章和党章学习辅导材料:
包括:战争年代印制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在不同时期编写的不同版本的修改党章的辅导材料,以及延安整风时期出版的党员教育辅导教材。毛主席在枣园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时出版的党员教育图书,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的十多种版本,不少图书都是难得的珍贵文献,其中有的图书为首次展出,
中间南侧展柜的内容:
一面抗美援朝时期的奖旗和党员思想教育书籍,其中包括共产党早期出版的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书籍。
墙上高处的镜框全是报刊:
包括《人民日报》创刊号,刊有重大事件文章的抗战日报、晋冀鲁豫报、冀中导报、太行日报、豫北日报等,还有两张1945年日本投降纪念日和投降签字当天的《申报》。
东侧墙上下一层的镜框中:
展出了一批战争年代的革命文物资料。包括八路军印制的通知、散发的传单、印发的地契、边区结婚证书、大生产运动的简报、劳模表彰奖状、解放区的宣传画等。
展览后记《不忘那红色枣园的历史》:
看完展览,你会发现,枣园真美、枣园真好,枣园的故事是一个感动、感悟、感恩的故事。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鲜花盛开的枣园,对血雨腥风时期的枣园历史,感觉有些遥远,对祖辈父辈炙热的红色枣园激情,感觉难以理解。这些藏品讲述了一段段红色枣园的历史,解开了一个个对红色枣园的疑惑。这些展品中没有官话套话,没有豪言壮语,都是真情流露,都是理想追求。每件展品都是一个红色枣园的故事,都会让人感到红色枣园的震撼,感到红色灵魂的荡涤,也激励着我们,为自己、也为更多的人了解这段红色枣园的历史而努力办好展览。我们只想通过展览提示大家,不要忘记“红色枣园”,也不要忘记那段历史“红色枣园的历史”。
展览实物:
延安大生产时期使用的纺车、织布机、打谷机等农具;刘邓大军渡黄河时使用的船噜、淮海战役河南商丘支前民工使用的手推车,太行山区林县、涉县妇女支前使用的纳鞋底用的支架等。
专家学者热议《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
看到这么大量珍贵文物很难用语言表达
郑州大学教授郑永福:看了展览很受感动,很难用一句话概括,这么大量的珍贵文物,在其他地方少见,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展览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从展品看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和军队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向百姓借一担柴草,都要打欠条;人民群众间发生了矛盾,丢了个驴,邻里吵了架,八路军都给调解,哪怕边打仗也要边为群众解决矛盾、困难。这些珍贵的资料很多都是我第一次看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期间展出,太生动、太有必要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谢晓鹏:这个展览很有特色,这么多的革命文物汇集在一起,十分震撼。展览主题非常突出,特别是把企业与红色,历史与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每一件文物都是真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种展览活动应当走进大学,如果在郑州大学里举办会产生很大的效应,每一件展品都可以作为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把这个展览作为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基地,是特别好的教材。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于吉林:红色枣园革命历史文物展汇集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通过枣园的志愿、枣园的真情、枣园的人生、枣园的故事、枣园的奉献等基本陈列,真实再现了战争年代千百个普通共产党员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拼搏奋斗的足迹。展品讲述的是故事,浓缩的是历史,散发的是魅力,激励的是斗志,振奋的是精神。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看了展览对我有很大的冲击和震撼,确实是一批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难得保存到今天。我特别对展出的一批珍贵的革命战争年代的入党志愿书印象最深,我的入党申请书就是在参观完延安枣园后递交给组织的,今天在《红色枣园革命文物展》的展厅里一站,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作为一名历史学的教学工作者,我发自内心的感谢主办者和好想你集团搞了这么一个有特色又有意义的展览。
中共河南省委政研室社会文化处处长李同昌:看了展览感到很震撼,多年没有看到这样主体鲜明的展览了,感觉整个展览散发着革命战争年代浓郁的气息。同时,令人难忘的还有群众支持革命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从捐粮捐款、送被送衣,到重大战役、重大活动,有的仅仅是一个收条、一张纸片、一份名单,但其中传递出的信息,可能就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一个乡的抗战史、拥军史,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党政一家亲。
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参观这一展览有三点感受:一是内容丰富。这次展览包括不同时期填写入党志愿书、党员教育所用的教材、红军战士用过的黄铜火柴盒、抗日根据地司法档案资料、出版的报刊等,涉及党的建设、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二是文物档次高。其中有很多罕见的革命文物。如入党志愿书实物、还有一些根据地司法方面的档案资料,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省内、国内这方面的展览很多,但一次集中展出这么多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的展览还不多见。三是教育意义大。这些文物是红色党史文化的实物见证,凝结着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和革命精神,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
文学博士万德凯:有幸参观展览,很受震撼!整个展厅一片红彤彤的吉祥色。枣,长在树上是植物,吃在嘴里是食物,挂到墙上就是精神。如果说,一颗枣可以救活一条鲜活的生命;那么毫不夸张的说,一片枣园曾经拯救一个民族。红枣一直就被视为人间仙品;几十年前,我们党正是在陕北的一片枣园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动员令。红枣精神和红色文化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通过深接地气而得天地灵气。红枣树深深扎根贫瘠的土地,既改造了生态环境,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我们党早年在延安枣园,深深扎根于劳苦大众走群众路线,最终点亮了民族前进的灯火。今天,在红枣的故乡把这些红色文物有序排列在一起,每一件文物后面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件文物后面都记录着一段难忘的历史。红色革命精神的挖掘,吉祥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由谁来担当?令人感动的是,作为一家民营的“好想你”企业,和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以不计功利的良知,浓厚的历史情怀,独到的未来眼光,把传统吉祥的红枣文化与现代革命的红色文化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件多么振奋的事!
河南省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领:红枣养育了中华儿女,“枣园”引领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红枣就没有好想你,没有“枣园”就没有共和国的今天。好想你人不忘历史感恩红枣,好想你人更炙热激情热爱“枣园”。可以说,战争年代陕北是座大花园,延安就是朵鲜艳的花;那么,枣园就是那花中的蕊,红枣是那一时期人们的精神力量,“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红枣”成了人们对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的热爱;“枣园”成了那一时期全国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被人民称为“圣都中的红都”。 枣园的老百姓深深爱着那段历史,永远的讲述着红枣和红色枣园的故事,我们真心的通过本展览带你回味那个曾经的“红色枣园”。
聚协昌博物馆馆长郭鹏:河南是农业大省,如何使红色文物与河南的农业相结合,是这次展览认真思考的问题。河南是红枣之乡,特别是新郑黄帝故里的大枣名闻天下。“好想你”是河南的著名品牌,其品牌特色是以红色调为主。联想到毛主席在“延安枣园”领导了全党开展了延安整风、发表为人民服务、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展览打出了“好想你人感恩红枣,更热爱“枣园”的口号。用枣园比喻党,枣乡比喻人民群众,特别提示参观者红枣和红色枣园的故事,就是共产党联系群众的故事,就是人民群众的故事。看完展览会发现,枣园真美、枣园真好,枣园的故事是一个感动、感悟、感恩的故事。现在年轻人生活在鲜花盛开的枣园,对血雨腥风时期的枣园历史感觉有些遥远,对祖辈父辈炙热的红色激情感觉难以理解。这个展览解开了一个个疑惑,拉近了年轻人与红色历史的距离,提示大家:“红色枣园”也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根基是人民群众,不忘“红色枣园的历史”就是不忘联系群众。
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职工考察《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
本报讯 10月9日,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夏杰带领省委组织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到新郑市考察《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现场接受革命传统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上午9时许,夏杰一行走进在新郑好想你举办的《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展厅,仔细观看一件件文物展品,认真听取关于枣园“志愿、真情、人生、故事、奉献”五个主题展览的讲解,重温革命故事。在延安整风时期出版的群众路线教育图书和群众路线专题展柜前,夏杰指出,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作风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注重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认识问题,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把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考察结束后,夏杰带领省委组织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重温了入党誓词。(河南日报)
新闻媒体热议《红色枣园革命文物珍藏展》:展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等上百家媒体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以此展览将拍摄“群众路线”纪录片,台湾电视台专程前来采访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