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枣园的灯光

时间:2015-06-06   作者:谭 云  【转载】   来自于:内蒙古日报    阅读

944113746.jpg


    早在少年时代,我就知道祖国的北方有个地方叫延安,那是中国革命摇篮,共产党在那里带领劳苦大众打天下。我还知道延安有个地方叫枣园,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办公的地方,办公室里的灯光彻夜通亮。我与其他小同学一样,十分向往延安,多少次在睡梦中插上翅膀飞向延安,亲眼看一看延安的窑洞美不美?当年毛主席怀抱延安小朋友看戏的地方还在不在?枣园里的灯光还是那么明亮吗?


  没想到我的梦想一直拖到今年春上才得以插上飞快的翅膀。随着西去的列车,我和我的梦想一道飞越淮河,飞越关山,飞越三秦大地,飞到了黄土高原,终于“双手搂定宝塔山”!


  阳春三月的枣园革命旧址,已是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人间乐园。环顾整个枣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成片枣林,但翠绿的柳,伟岸的杨,火红的桃花,依然把枣园的春色装点得更加迷人。我欣然地随着人流,沿着小径,四处寻找旧日毛主席办公的窑洞和那束永不熄灭的灯光。


41541.jpg


  没走多远,一座西式小楼兀然耸立在面前。导游介绍说,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到枣园,这座小洋楼是书记处的小礼堂。党中央在这里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军民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周恩来从这里出发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还是在这里,6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毛主席带着女儿和正在田间劳作的两位农民亲热地攀谈起来。经过打听,主席知道他们已是60出头的老人,就请他们把枣园附近的花甲老人一齐约到枣园,为他们做寿。经过联系,一下子来了20多位老人。毛主席不仅设宴招待老人,热热闹闹挨到掌灯时分才结束,还安排老人在小礼堂门前的大树下观看有声电影《列宁在十月》。


  毛主席为普通农民做寿的事,很快就在延安传开。朴实善良的延安农民从毛主席身上看到了光明,找到了希望,从此更加铁下心来,毫无保留地把个人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铜墙铁壁。


  小礼堂对面山坡上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那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同志的住地,现存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和彭德怀的旧居。


  延安窑洞冬暖夏凉,造型独特,多依山就势,向阳避风。毛主席在枣园的旧居是一排五孔石窑,门前有一块宽敞平坦的场坪。窑洞大门由上半部的半圆形和下半部的长方形组成,上部半圆形中间镶着一颗硕大的、用木条扣成的五角星,两边是木条装成放射状的窑棂,寓意延安边区的事业如初升的朝阳,充满着生机与希望。窑洞里的设施很简陋,办公室只有一桌、一椅、一橱和那盏曾经彻夜通亮的煤油灯而已。但就是在如此阴暗潮湿的枣园窑洞里,毛主席以超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毅力,先后写下《为人民服务》等28篇不朽之作。也就是在这些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的黄土窑洞里,毛主席与他的战友们,呕心沥血地指挥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打下了基础。


  当时延安生活之艰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红军抵达陕北脚跟还未站稳,就在只有九户半人家的吴起镇打了个漂亮仗。谁能想到这支胜利之师在寒风刺骨的初冬,不少战士还身着短裤、打着赤脚呢。红军进驻延安时,那里只有5000多人。突然拥进大批人马,吃饭就是大问题。粮食不够吃,抗大女学员带着枕头皮子上山挖野菜,回来把野菜一倒,晚上照样作枕头。不仅吃粮困难,生活物资也缺乏,有人为点燃一支香烟,往往要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去借火。


  延安物质生活的确艰苦困难,然而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无论是凤凰山还是杨家岭,无论是枣园还是王家坪,到处都是欢歌,到处都是笑语,高亢豪放的“信天游”,由这个山头传唱到另一个山头。延安的生活充满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志趣。因为这块土地的空气最自由、最宽大、最民主、最平等、最和谐,她吸引着国统区和沦陷区千万个知识青年涌向延安寻找真理。


  在毛主席旧居门前驻足良久,我忽然看见门旁一株丁香树挂满了一串串、一簇簇花朵,蜂儿们上下飞舞,把整个枣园春色闹腾得格外惹眼,那紫色的花瓣,娇嫩的花蕊,散发出的阵阵清香,十分诱人。我恍然感到这淡雅的清香,似乎是从故人书房里飘溢出来的墨香。 文/谭 云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