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江青情定枣园
历史:《师哲回忆录》 作者:师哲口述、李海文著 出版:九州出版社
江青是1937年秋冬到延安的,和主席认识是康生安排的。
江青与康生同是山东诸城人。江青本姓李,父母将大女儿留在家中,缠足裹脚,待机出嫁。二女儿即江青,自幼聪慧,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父母把她送到城内东街南区的聊城小学读书。她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东街的张家。张家是从胶东迁来的富户,在东街买了一座四合院,张家的第三代是康生。康生亲口对我讲过:江青每天上学从他家门前过,他是目迎目送。
康生先请江青到枣园玩,这是很特殊的。康生立了很严格的规定,未经许可,任何人从中央社会部的门口过都不行。康生让江青主动去找主席。没有康生的指示,江青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没有康生的安排,江青也无法进入主席的住地。
我回国不久,康生就同我讲:在中国要搞好社会关系,建立友谊,有两个法宝:一是教书,当教员,可供桃李满天下。中国人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自然要拥护你,不像苏联人师生关系淡薄。二是当月下佬,为他人介绍老婆。他也曾主动地为我介绍爱人,一开始介绍某领导人的女儿,我一口回绝,干部子女一律不要。最后将他的秘书介绍给我。这已是1945年的事了。这就是他的为人之道。
江青告诉我,是康生找她谈话,说:主席一个人,生活上没有人照顾,你去关心关心。江青第一次到主席那儿,主席望望她说:“你对我能有什么帮助?”“我可以管生活、家务。”
“你能负担得起吗?”主席又问。“能,试试看。”说完,她就帮助主席打扫屋子,把桌面收拾干净、整齐。收拾床铺时,不仅将床单扫净,连褥子都扫净,重新铺了。这些事都是警卫员做的。警卫员都是来自农村的毛头小子,扫不了这么干净。主席没有留她吃饭,她也比较拘谨,干完活就走了。
过了两三天,江青又去了,主席的屋子经过几天又乱了。她仔仔细细地打扫一番。之后,见主席衣服的胳膊肘破了,主动地说:“我给你缝缝。”这次主席说:走这么远的路。留她吃了饭,才走的。
江青经常到主席那儿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大家议论纷纷,多有微词。中央党校的学员们集体签名给党中央写信,坚决反对主席与江青结婚。中央党校的学生见写信不奏效,又派代表来见张闻天,一定要张闻天向主席转达大家的意见。不得已,张闻天挑了一封口气较缓和的信转交主席。主席是不认输的人,很生气,决定和江青正式结婚。
不久,由主席设宴,款待大家。连张鼎丞都请去了,唯独不请张闻天夫妇,就是因为张闻天转了那封信。1941年中直机关搬到杨家岭后,江青嫌人多嘈杂,1943年江青和毛主席搬到枣园去住。她的生活习惯和主席的不一样,爱挑剔。她后来逐渐越来越不像话。“文革”期间她当了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政治局委员,飞黄腾达,不可一世,无法无天。不少当年反对她婚事的同志都受到迫害,这都是江青一手导演的,这个账应记在她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