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延安情怀

时间:2015-06-06   作者:张少康  【转载】   来自于:广西日报    阅读

广西日报   2010-11-12    

47491289514761343.jpg

  

  □张少康


  初秋时节,我来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时时刻刻,激荡着延安情怀!


  1 宝塔山 延河水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儿时的课文总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我到延安干部学院的第一课是重温入党誓词,课堂设在宝塔山上。我们出了校园,缓缓走在延安城里,走过延安大学校门,跨过延河桥。正前方的山上,一座雄伟的塔巍巍矗立着。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不是宝塔山么?那不是日夜想念的宝塔山么?“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学员们不约而同地吟诵起贺敬之的那首诗。宝塔山古称嘉岭山宝塔,始建于唐朝,现为明代建筑。塔体为平面八角形,9层,高44米,楼阁式砖塔。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就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山更是胜利的象征。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独立自由勋章的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和红五星。今天,我们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机关的30名学员,在宝塔下面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一句一句,铿锵有力,表达了我们永远忠诚于党的决心。重温入党誓词后,我们打开自带的小凳子坐下,听老师讲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基本路线。之后,我们缓缓地绕着宝塔走了一圈,每一个人都在静静地思考着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晚上,我又一次来到宝塔山下,举目仰望宝塔,淡黄色的灯光正照射在宝塔身上,顿时,宝塔光芒照耀四方,照耀着延河两岸,照耀着陕北高原,照耀着中国大地。延安的宝塔山啊,始终是中国的明灯,一盏不灭的明灯!


  仰望着宝塔山那不灭的灯,我漫步在延河边,思绪又随着那汩汩河水,飞向半个多世纪以前。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跋涉的中国工农红军来了。延河以它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他们。风尘仆仆的红军战士来到河边,掬起河水尽情地喝。水好喝极了!又摘下脖子上的毛巾,洗刷着满脸的风尘。然后,同他们的领袖,在延河边的这片热土住了下来。延河,从此开始了它火热的生活。那时候,这条河荡漾着将军、士兵和百姓的欢乐。每到傍晚,将军和士兵们在这里散步谈心,战士和老乡们叙叙家常;女战士在河边哗哗地捶洗衣服,抗大战士在河滩读书讨论,鲁艺学员在树下写生作画。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伟岸的身影,他穿着臃肿的棉衣,指间夹一支香烟,边走边深深地思考着:关于中国的命运前途,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于论持久战,关于矛盾论,关于联合政府……这个身影大家越来越熟悉,他就是人民领袖毛泽东。在那些日子里,敌人的枪炮声在延河的浪花里回落,枣园的灯光在延河的浪花里照耀。毛泽东、毛主席,以他伟大的思想,引领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徐特立老人——毛主席的老师,曾这样称赞过延河:“小米儿香啊延水甜,延安人民养育了咱。”是的,延河,延安,养育了红军战士,养育了中国革命。延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母亲河。


  我沿着延河边不停地走,此时正是2010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34周年,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83周年,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毛主席,他和他那一代的共产党人把中华民族从黑暗中带向光明,使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从奴隶变成主人。毛主席的恩情,老百姓总铭记在心。毛泽东思想,就像那宝塔不灭的灯,照耀着中华大地;就像他的名字——毛润之,滋润着黎民百姓。


  2 枣园


  枣园——朴素得让人难以相信它伟大的历史。60多年前的10月,正是瓜果飘香,红枣满枝的时候,枣园成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从那时起,枣园窑洞里不熄的灯光,便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象征。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枣园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英,住进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身穿灰色粗布军装的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在这里指挥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四万万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展解放战争。


  我们学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枣园中央书记处礼堂。礼堂坐落在一片高大的树林中,黄墙青瓦,朴素大方,是枣园里最美的建筑。登上几级台阶,跨过礼堂的门槛,进入礼堂的侧厅。随着讲解员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们回到了20世纪40年代,历史的烟云飘荡在眼前。抗战胜利后,我军受降和配合苏联作战的命令就是在这里签发的。1945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彻夜开会,研究毛主席赴重庆谈判问题。政治局同志们从主席安危考虑,不太放心让主席去。主席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考虑,还是说服了大家同意他去。这样,就去了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国共斗争的主动权。


  还有同样意义的,每年春节,中央领导同志与枣园乡群众一起共度新春佳节。1943年正月初二,枣园秧歌队队员拿着米酒和一面书写着“为民谋利”的锦旗来到枣园扭秧歌拜年。1945年元宵节,毛主席把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礼堂,给他们祝寿敬酒,祝愿他们延年益寿,并送给每人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还请他们观看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我们看到,现在中央书记处旧址的墙上,挂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登上飞机挥动帽子时那张为众人熟悉的照片,挂着领袖与百姓秧歌队的合影照片,照片中有三条条幅特别引人注目:“中国共产党万岁”、“祝毛主席身体健康”、“祝朱总司令身体健康”。领袖和老百姓何等的水乳交融、党群干群关系是何等的水乳交融!还是那年春节,农民杨步浩和延安秧歌队队员抬着“人民救星”的匾给毛主席拜年,毛主席和杨步浩等秧歌队员合影。那年月,杨步浩久不久来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种的菜地里帮助毛主席、朱总司令种菜。新中国成立后,杨步浩还几次带着小米、红枣到北京中南海毛主席家做客。


  老师给我们现场讲共产党如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老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自己的领袖,因为他们相信党是代表他们利益的,因为毛主席对百姓太好太好了。枣园旁边那条渠道是他组织人修的,解决了1400多亩耕地的用水,老百姓不再为用水发愁,老百姓称之为“幸福渠”,如今这水还在流着;旁边一个村子结了婚的妇女怀不上孩子,毛主席请来中央医院医生为她们诊治,妇女们怀上了孩子,有了后代……一件件,一桩桩,老百姓怎么不拥护爱戴自己的领袖呢?我们大家都在深思。此时,我想起前些年到西柏坡参观学习的情景。河北省的同志说起,1949年3月,毛主席带领中央机关的同志们离开西柏坡进北平。毛主席望着前面宽宽远远的路,对周恩来说,我们是进京赶考啊!周恩来说,我们都应该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主席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做李自成。今天改革开放时期,对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领导者同样是一场考试,我们能考好么?学员们默默地走出礼堂,大家都在沉思着,大家都在扪心自问。


  3 延安窑洞


  延安革命圣地,总离不开窑洞,一孔孔的窑洞,住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这些共产党的第一代伟人。毛主席在延安住过许多孔窑洞,大家都熟悉的吴起镇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都住过。那时条件很艰苦,但那窑洞的灯,春夏秋冬是不灭的。毛主席在那窑洞不灭的灯下,写过多少著作现在谁也说不清了。其中,《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等一大批著作,就是在窑洞里著就的。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在这里形成的。


  延安的窑洞发生过多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事件是难以统计的。在杨家岭窑洞,毛主席旧居案头摆着一盏小煤油灯,用铁皮制成,由于高度不够,垫了10厘米高的木柱。毛主席在这里写的40多篇著作,都是在这小煤油灯下完成的。它见证了一代伟人为中国革命付出的艰辛。


  那时生活非常困难,国民党想困死我们,对延安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主席、朱总司令带头自己劳动种菜。杨家岭窑洞前那几块菜地就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当年种的。1940年5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祖国。蒋介石为了得到他的捐赠,花了800大洋在重庆请他吃盛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后来不久,5月31日,他来到延安,到了毛主席住处——杨家岭窑洞。毛主席设宴招待陈先生,是一顿家常饭,主食是小米、大米掺合在一起蒸的,当时叫“国共合作饭”,菜是毛主席从自己种的菜地里摘的白菜、辣椒等。没有山珍海味,没有七碗八碟。唯一一味荤菜是邻居老大娘知道主席家来了宾客,杀了一只下蛋的母鸡送过来的。这同蒋介石在重庆的招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情景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感慨万千。1941年1月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华侨筹赈万人会上,激动地讲了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他说:“我来到延安之前,对中国的命运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还没有出现或还在读书。现在此人已有,干过许多大事,45岁。他就在延安,他就是毛泽东。中国的希望在延安。”陈先生并且断言: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在王家坪窑洞前,有棵大柳树,有一张石桌,四张石凳。旁边竖着一个牌,挂着毛主席同他长子毛岸英谈话的照片。那是1946年1月7日,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同苏联医生阿洛夫乘飞机回到延安。毛主席喜出望外,赶到了飞机场,紧紧抱住离别19年的儿子,深情地说:“你长高了!”办公厅同志安排岸英到中灶吃饭,毛主席对岸英说:“你妹妹李纳从小就吃大灶,你这么大了,还要提醒吗?”岸英听爸爸的话,就上大灶吃饭去了。清明节前,毛主席与岸英坐在窑洞外的石桌旁交谈,毛主席说:“你从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就是劳动大学。我已经帮你请了一个老师,他就是边区政府劳动模范吴满有。”岸英很听话,爽快地回答很好很好,我就去上这个学。那时的俄文翻译师哲同志用相机记录了这情节,就是现在柳树旁的那张照片。第二天,岸英就去拜吴满有老农为老师,跟着他老老实实地学,经过艰苦磨炼,终于以优异成绩从“劳动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把岸英送上了朝鲜战场。到战场打仗意味着什么,谁不知道?后来,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学员们默默地端详着这张照片,大家的眼睛湿润了。


  4


  站在《为人民服务》讲台上


  从枣园出来,我们来到了枣园后面的西山脚下,这里是当年中央警卫团的大操场,也是追悼张思德的会场,是毛主席为张思德致悼词,也就是那篇举世闻名的《为人民服务》的地方。现在,讲台已列入枣园革命旧址。讲台上,竖立着汉玉石纪念碑墙。正中间是一幅张思德的浮雕,约4~5米高,他背着一捆木炭,穿着一身粗布军装,头戴红军帽,两眼炯炯有神,大步地向前。左边的汉白玉石块上,刻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光辉篇章,全文763个字。右边是一组浮雕,刻着张思德一生战斗生活的经历:站岗、打仗、养牛、模范受奖、烧炭、纳草鞋。山顶前,竖着红彤彤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的手书体。


  我们缓缓踏上这个讲台,听老师给我们讲课,讲张思德的事迹,讲《为人民服务》引发的思考,讲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老师同我们讲起,张思德同志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的一户佃农家庭,是朱总司令的一个小老乡。他参军来到红四方面军,曾经三过草地,长征来到陕北。他在战斗部队打过仗,负过伤,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过线,烧过炭,立过功受过奖。为了解决边区干部战士过冬取暖问题,张思德自告奋勇三次去烧木炭。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到安塞去烧木炭,竟是他和同志们的永诀——那是1944年9月5日,下着毛毛细雨。为了完成已打好的一个炭洞的烟囱,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又去修理。就在即将完工时,窑顶轰然坍塌,他用力推出了小白,而自己却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毛主席听到汇报后难过得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他交代,把张思德的遗体洗干净,换上新衣服,打口好棺材。举行追悼会,他要参加,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下午3时,张思德追悼会在中央警卫团操场上举行。会场上站满了人,有1000多人,挂满了中央领导同志送的挽联。其中,毛主席题写的挽联格外醒目:“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警卫团政治处主任张延增介绍张思德生平后,毛主席缓缓走上台,一开头他就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毛主席没有讲稿,他一边想一边讲,不停地打着手势。他以共产党人应有的胸怀和气度,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命题,向所有的共产党人提出要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就这样提了出来。也许是他长期的深思熟虑,也许是他稔熟于心的思想精髓,终于在一个普通战士身上找到了切入点,在这个讲话中自然而然地闪现出来。毛主席的演讲,由中央速记室主任认真记录,后来由胡乔木整理成文,经毛主席审阅,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并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之中,成为光辉名篇的“老三篇”。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成为最有号召力的一面旗帜。


  我们静静地听着老师的讲授,随后,大家齐声诵读毛主席《为人民服务》:“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洪亮的声音回响在山间,回响在大地,回响在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心间,久久久久,永远永远……

21701289514760921.jpg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