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水墨尽染松花湖

时间:2015-06-06   作者:赵平  【转载】   来自于:江城晚报    阅读

——“醉美松花湖”书画艺术墙认领活动侧记


  “美丽富饶的松花湖/诗一样的情韵/画一样的风度//烟波渺渺映日月/青山隐隐若有无/松庵烟花含露/白帆飘飘入画图……”著名歌唱家彭丽媛一首饱含激情的《美丽富饶的松花湖》,唱出了松花湖的大美,揭开了松花湖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2015年2月15日,离传统的新春佳节还有4天,吉林市20多位书画家聚集在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拉开了“醉美松花湖”书画艺术墙认领活动的帷幕,艺术家们以笔墨丹青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松花湖的一往情深。虽近年关,但窗外已有几分暖意……

  展不尽山水画卷

  道不完历史人文

  松花湖是吉林省最大的湖泊,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吉林市区东南14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的典型代表,辖区面积569.09平方公里。松花湖回水全长180公里,最宽处3公里,平均水深30~40米,最深处77.5米,最大蓄水量107.8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北京密云水库,可与千岛湖相媲美。松花湖“水旷、山幽、林秀、雪佳”,构成了一幅“山环水绕数百里,湖光山色共青青”的山水画卷。

  松花湖的美,不只在她的风貌,更有她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

  松花湖原本不是湖,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修建丰满水电站叠坝形成的人工湖。1942年大坝合龙后,松花江水抬升70余米,覆盖了绵亘百余公里的浩大空间。丰满水电站建成时,是我国惟一的一座水电站,亚洲第一大电站。新中国成立后,因其向国内的各大水电站输送、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被称为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中国水电之母”。

  松花湖记载着东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高高的“康大腊”山是抗联第二军一师一个连队的根据地,至今仍可见到当年抗联战士住过的土屋、土炕和瞭望哨;松花湖还记载着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丰满水电站从1937年开工到1943年建成,日本侵略者抓来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死难者不计其数,形成了丰满“万人坑”,与其说丰满大坝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倒不如说是用中国劳工血泪所浇注的……

  松花湖从来不缺少诗情画意。1948年吉林解放后,松花湖的湖光山色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领略。1964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畅游松花湖时,即兴赋诗《游松花湖用朱委员长韵》:“出门一笑大江横,冒雨驱车丰满行。湖上荡舟青入眼,四山松韵颂升平。”1983年9月,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应邀来吉,为电视音乐风光片《松花湖金秋》演唱了主题曲《美丽富饶的松花湖》。1986年7月,著名诗人贺敬之游览松花湖后,感慨地写下了“水明三峡少,林秀西子无,此行傲范蠡,输我松花湖”的赞美诗句。

  自然山水美若仙境

  文化山水画龙点睛

  江城有大美,美在松花湖。然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还不曾揭开松花湖的神秘面纱。

  据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负责同志介绍:松花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山水画廊,但由于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形成较晚,开发时间较短,相比同样以山水闻名的西湖等风景名胜区来讲,在文化挖掘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仅以返璞归真、体验山水自然的生态旅游为主,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旅游群体的需求,松花湖的旅游品牌形象提升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从自然山水到文化山水,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本地民俗文化,创造出一条富有人文气息的文化旅游之路已成为松花湖保护开发建设的必然选择。近几年,他们在挖掘松花湖文化历史方面下足了工夫:创作了一部关于松花湖的电视剧本、整理了一套关于松花湖的传说图书、编辑了一本关于松花湖的摄影画册、发行了一套关于松花湖的纪念邮票、出版了一部关于松花湖的人文诗集、拍摄了一部松花湖形象宣传片,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松花湖独特的山水文化。

  诚然,做好自然山水和文化山水相互融合的最佳途径,就是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吉林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书画传统历来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2012年,吉林市又被评为中国书法城,在书画方面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也在全国颇有影响。对于松花湖来讲,更有丰富的石资源,石与书画,一硬一软,相映生辉,书丹其上,流传千古。“醉美松花湖”书画艺术墙认领活动的文化创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文化创意活动,得到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分行的大力支持,并以冠名的方式为本次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多年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分行为吉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分行高瞻远瞩,慧眼识金,充分认识到松花湖的品牌价值和发展潜力,双方于2013年签订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加大支持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松花湖风景名胜区品牌影响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松花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从而促进吉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面确立吉林市文化旅游名城的形象,以点带面、以文化促经济,进而带动吉林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湖光山色涌动于心

  笔墨丹青跃然纸上

  松花湖的美,令艺术家陶醉其中、沉醉其中。松花湖不仅是感受大自然的理想之地,更是艺术家激发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

  自1月27日活动组委会发出邀请函后,我市众多书画艺术家表达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无论是老一辈的书画名家,还是新生代的俊彦,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捧出了自己的精心佳构。

  老一辈书法家窦黎明先生虽已辞世,但是其夫人张兆慧女士毅然捐赠了黎老生前的珍藏遗作;我市著名书法家叶天废先生远在海南度假,听闻消息后,特意赋诗一首,并从海南寄回吉林。万里传书,路远情长。

  刘成是吉林市文联秘书长、吉林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临近春节,书法家协会的活动特别多,但他还是在百忙之中创作了他的成名之作《松花江放船歌》。“这是刻在石头上,流传千古的,丝毫马虎不得。”

  对于年轻的书法家来讲,这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青年书法家倪俊冬说:“能与我市最高水准的书法家站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展示,我们分外珍惜这样的机会。”吉林市书协副主席、长白山书院秘书长李耘莉创作了隶书作品《松花江放船歌》,这幅作品曾经在中书协举办的隶书大赛中获得过一等奖。画家李向鹏的“一湖烟水真如画,哪座青山不是诗”楹联,也是别具一番风味。老一辈画家刘廷香、解铁瑛、袁宝孝等悉数拿出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中青年书画家蔡华立、霍保权、李向鹏、吴晓光、牛恒哲等近年来在国内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也以新锐的笔墨描绘了松花湖的独特风光。在创作的过程中,由于所有画作必须适合雕刻,有些画家不得不放弃其擅长技法,在题材和形式方面受到了限制,但他们都以水墨丹青的形式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征集作品期间,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刘文华应邀来吉,参加“醉美松花湖”书画艺术墙认领活动,为松花湖创作了“寒气凝魂化雾凇,春声惊起玉玲珑。飞来绝胜仙家影,染就江山一片清”的诗句。

  播撒传统文化种子

  培育品牌形象体系

  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影响,也是一种力量——一种不抽象、不虚拟,实实在在的巨大力量。

  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同志说:“这次活动的初衷,是请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推介松花湖文化,扩大松花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松花湖、以松花湖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平台。”按照松花湖管委会的规划,这次征集来的作品,将陆续雕刻于卧龙潭、双峰岭等景区,而即将筹建的松花湖书画院也将收藏、展出这些作品。

  这次“醉美松花湖”书画艺术墙认领活动,所征集的作品还仅限于吉林市本土书画家。随着松花湖开发建设的逐步展开,文化品牌也将同步成长,还将邀请全国名家、从吉林市走出去的书画名家以及在全国卓有影响的艺术大家为松花湖留下墨宝,让松花湖真正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仅以书画形式来打造景区文化品牌形象还远远不够,一个景区文化品牌的定位应该是丰富而立体的。

  2015年,松花湖文化建设将迎来有利契机。除继续打造松花湖“22℃之夏”节庆文化品牌外,还将重点完成“新常态下松花湖旅游品牌成长全国研讨会”的组织工作、全国百家媒体聚焦松花湖、松花湖“22℃之夏”形象大使大赛、全国龙舟邀请赛、环松花湖自行车赛等系列活动。4月25日,2015中国吉林松花湖第二届登山节活动在松花湖风景名胜区成功举办;5月23日,在台湾南投县举办了松花湖与日月潭缔结“姊妹湖”签约仪式,标志着吉林市与台湾南投县的旅游交流合作正式拉开帷幕,为更好地打造松花湖文化品牌形象拓宽了交流合作渠道。

  另外,针对景区季节性特色,还将开展松花湖四季摄影大赛,进一步拓展松花湖文化品牌打造的覆盖面;研究把“慢生活”概念融入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之中,努力打造景区“慢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品牌;围绕第24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吉林市召开的有利契机,借势扩大松花湖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承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粒种子——书法和国画,将落地大美松花湖,融入到美轮美奂的山水之中。从自然山水到文化山水,无论如何都让我们充满期待…… W记者 赵平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