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黔东南复合型乡村旅游火热:特色突出 农旅融合

时间:2015-06-07  【转载】   来自于:贵州日报    阅读

c7d77519.jpg

↑游客在苗家长桌宴上品尝地道的苗家风味。本报记者 熊诚 摄  

16c7d7751d.jpg

体验独特的民间罩鱼,让游客非常欢乐。通讯员 余天英 摄

f16c7d7751e.jpg

↑游客在苗家长桌宴上品尝地道的苗家风味。本报记者 熊诚 摄


体验独特的民间罩鱼,让游客非常欢乐。通讯员余天英摄



从江加榜梯田。通讯员 张成武 摄



  本报记者 熊诚 陈丹


  卷起裤腿,到田间亲手采一捧新鲜蔬果。


  拎上钓竿,到水岸享受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


  行走乡间,到村寨感受别样的风情。


  聚在农庄,品尝一下地道的乡土味道。


  进入5月,天气转暖,气温适宜,出门旅游的人逐渐增多。黔东南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美丽的山水风光、让人垂涎的美食,再度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之地,乡村体验游更是异常火爆。


  “五一”小长假期间,黔东南各地乡村旅游呈井喷之势,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凯里巴拉河旅游区、下司景区、云谷田园景区共接待游客16万余人次;2013年才开放的丹寨石桥景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看石桥山水、品古纸文化,五一期间石桥景区仅古纸销售就实现创收320多万元……


  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范钟声介绍,该州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等资源十分丰富,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百节之乡”之称,风格迥异的民族构成、异彩纷呈的节庆风俗、古老多彩的音乐歌舞、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丰富多样的饮食民俗等铸就了浩瀚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创新的源泉。


  近年来,该州一直在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目前,农旅融合模式日趋成熟,正助推黔东南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黔东南各地依托丰富的传统村落、山水田园、山珍野味、丰富植被等自然资源,重点挖掘传统农耕文化、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体验、乡村自然生态、森林生态环境、乡村田野风情、乡村文化民俗和中医药材种植基地等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与农林牧渔水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互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目前,该州已初步形成了以凯里市云谷田园现代农业观光园、麻江县宣威生态蓝莓采摘园、丹寨县古法造纸观光园、雷山县九十九生态茶观光园、施秉县望城葡萄采摘园等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以雷山县西江古镇、凯里开发区下司古镇、黎平县肇兴古村、锦屏县隆里古村等为代表的古镇古村传统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以镇远县铁溪、凯里市巴拉河、雷山县乌东村等为代表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和生态度假养生旅游基地;以剑河县展架南加、锦屏县三板溪等为代表的渔家乐基地等,构成了该州各具特色、业态各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记者在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采访了解到,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和整体发展,2006年至2010年,黔东南州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二次开发,共投入9.6亿元用于乡村旅游景区升级打造,目前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岜沙苗寨、丹寨石桥等5个点正在创建4A级景区,其它点正在创建3A级景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该州培育发展的农家乐旅游村(点)数达1256个,餐位数达6.5万个,床位数3万张,经营农户1.34万户,从业人员4.95万人。去年,全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1.5亿元。


  主题策划


  编者按


  回归乡村,品味绿色生态,如今已成为城市人群休闲旅游的首选,由此催生了越来越火爆的乡村旅游。


  作为很多人乡村旅游的首选,黔东南近年乡村旅游发展快步前行,走出了一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路子,各地因地制宜开发出多种发展模式,助推着黔东南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地点:凯里  关键词:农家乐 巴拉河畔 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熊诚


  5月18日早晨,记者来到凯里巴拉河沿线旅游带,一排排依山傍水的农家乐格外显眼,“烤全羊、烤香猪、酸汤鱼、土鸡、老腊肉……”这样的招牌随处可见,几乎每户农家乐都在巴拉河公路沿线设有宣传自家特色饮食和就餐环境的牌子,以此吸引游客。


  记者在一家名为“梦里水乡”的农家乐里看到,10多个服务员在打扫卫生,清洗板凳桌椅和准备食材,“随着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生意也越来越好,下午就会有许多游客来玩,所以要早做准备迎接游客。”总经理于泓刚笑呵呵地说。


  巴拉河旅游带民族风情浓郁、田园风光秀美,散落在沿岸的苗族村寨像一颗颗明珠,相映成趣,保留着古朴的民族风情文化,是凯里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带,被列为我省9个旅游示范项目之一。


  “我这个农家乐开了七八年,一年四季都有生意。”于泓刚告诉记者,一次最多可接纳2000人,可以停400辆车。


  舒适的环境,美味的饮食,优质的服务,让梦里水乡农家乐游客不断,每年接待的客人都在20万人次以上,年纯利润达200多万元。


  “下一步准备再完善基础设施,让农家乐更具民族特色,多开发一些能与游客互动的节目,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谈及未来的打算,于泓刚信心满满。


  “随着沪昆高铁的开通,涌入凯里的游客一定会大幅增加,我们也对巴拉河旅游带做了新的规划,积极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力争将其打造成集休闲、游乐、探秘、养生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凯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曾祥说。


  巴拉河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当地百姓加入到办农家乐的队伍,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目前,巴拉河流域农家乐共有45家。去年,巴拉河景区共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50人,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


  地点:麻江  关键词:蓝莓采摘 “花果”庄园 揽客来


  本报记者 陈丹


  刚刚立夏,麻江县宣威镇群山中的一个个蓝莓庄园开始热闹起来。随着蓝莓采摘季的到来,各方游客将陆续赶赴这里,享受为期三个多月的“蓝莓之约”。


  顺着大升林蓝莓种植基地的指示牌一路前行,记者抵达这个种植面积达1500亩的基地,这里已提前进入忙碌时刻。“今年游客来得早,所以有点忙乱。”基地销售经理陆开玩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庄园。


  这是一栋以蓝莓为主题的两层小楼,屋内屋外悬挂、张贴着不少与蓝莓相关的图画,处处散发着浓浓的蓝莓气息。楼上8间蓝莓标间全部采用木质结构,走廊参照了苗家的美人靠建筑形式,可以倚栏凭眺山坡上的蓝莓园。


  去年的蓝莓采摘季,这里的房间每天爆满,需要提前预定,基地产的100吨蓝莓果有一半被贵阳、成都等地游客采摘带走,旅游销售收入达到了600多万元。


  摘蓝莓果、品蓝莓茶、喝蓝莓汁、尝蓝莓酒、吃蓝莓鸡……经过3年多的发展完善,大升林蓝莓庄园的旅游体验项目越来越多,不仅开辟了蓝莓体验品尝项目,还提供垂钓、骑自行车、露营等多类服务,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需求。


  “去年最多的一天,停车场里停了近40辆私家车,还有5辆50多座的大巴。”陆开玩说,今年的旅游形势估计更加好。


  “家就在麻江,采摘季来的时候却几个月都回不了家,一天忙到黑,经常饭都没时间吃。”山那边的白竹林蓝莓采摘基地负责人唐显伟说,随着麻江蓝莓大面积挂果,来麻江采摘蓝莓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去年基地挂果的300多亩蓝莓基本都被游客采摘带走了。


  据麻江果品办副主任龙晓波介绍,麻江蓝莓目前种植近5万亩,成为中国蓝莓主要产地之一。从2010年开始,麻江每年都会举办蓝莓采摘节,吸引游客,也开启了麻江乡村旅游的新纪元。


  春看花、夏摘果、秋赏叶……从2012年开始,蓝莓采摘观光体验游逐渐成为了麻江乡村旅游的“主旋律”,全县专门从事蓝莓采摘观光游的上规模基地有六七家,小的基地、庄园不计其数。


  来自麻江县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麻江旅游人数每年以近5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去年,该县接待旅游人数达197.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21.6%。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