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无极吹歌:民间乐迷的新PK

时间:2015-06-07  【转载】   来自于:燕赵晚报    阅读

    三位拯救者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使一度消失的民间“超级音乐会”找到了新舞台与“粉丝”群


    核心提示


    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原野上的唢呐小调,悠扬了几百年的吹歌会。


    每逢除夕或元宵节,一声唢呐划破寂静长空,响彻了整个四里八乡。


    当东中铺村逐步融入县城,原始的农业生活为现代相对富足的生活方式所取代。沉迷于“超级女生”的年轻人,初学唢呐的后生们,在这里形成了一副对立又交融的画面。最终,“超女”流行符号背后的现代市场化手段,使东中铺村再次以组织者的姿态,拯救了消失几十年的传统年俗。本期,记者带您走进唢呐悠扬的东中铺。


    初听:理发师傅“一鸣惊人”


    “东中铺村在哪儿?”“这就是东中铺村呀!”5日上午,无极县城,文化馆甄书记踩踩脚下的地,告诉记者。举目四顾,这里街道繁华,店铺林立,实在看不出“村”的影子。“东中铺是城中村,这街边的商店大部分是村民开的。说是村民,和城里人没啥两样,年前都忙着生意呢!”


    原来如此。甄书记边说边带记者走向“小红理发店”。在店里,36岁的东中铺村民赵国仓,正给顾客焗油。年前是美发高峰,赵国仓和媳妇忙得不可开交。“国仓啊,先别干活儿了,来记者了,你赶快找个唢呐,再叫个会吹笙的,给记者来一段吹歌!”赵国仓一笑,露出一脸憨厚,把活儿交给媳妇,外套也顾不上穿,跑去拿来一支唢呐,又打电话叫来28岁的村民田亚辉,两人一个吹唢呐,一个吹笙,当场表演起来。


    该怎么形容唢呐响起的那种感觉呢?喧嚣的街道,似乎突然间寂静了,高高的、嘹亮的一声长音,瞬间牢牢吸引住了所有人的耳朵,说话的不再说了,忙事情的不再忙了,街道上的人们纷纷回头,寻找那划破长空的声音。赵国仓吹出河北民间乐曲《打枣》的第一句,紧接着,两人合奏,一首欢快的《打枣》吸引路人纷纷拍手。唢呐又高又亮的声音引领主旋律,稍低而柔和的笙做伴奏,一下子,聆听的人们仿佛被带进了秋天的田野:提篮持棍,打枣拾枣,欢快和喜悦弥漫天空。绝技:口吹、鼻吹,一嘴吹六支吹歌,是北方民间器乐演奏的俗称,以唢呐、管子、笙为主要乐器,兼有笛子、二胡、锣、鼓等,流行于冀中平原,由于经常演奏民歌小调,所以被称为“吹歌”。


    “无极很多村子都有会吹歌的人,历史上东中铺村不是以乐手多出名,而是以组织吹歌会出名。其他村子的吹打班逢红白喜事小范围地吹,能在过年时组织起热闹的吹歌会,还是东中铺。”无极县原文化馆馆长赵陟说。


    东中铺村,县城的中心,清代以来商业、手工业发达,有钱人多,请得起乐手。村民刘保宏说,听老人们讲,他们的爷爷在的时候就有吹歌会了,“历史怎么也有几百年。”每到过年,财主们出柴火、杀猪,村民们凑米、面,请来有名的几班吹奏艺人,热热闹闹吹几天。猪肉、饭菜给乐手们吃,而猪头,要用红绳挂起来,作为奖品,奖给最受观众欢迎的吹奏班。


    “民间吹歌净是绝活儿,有口吹,有鼻吹,有一嘴吹两支、四支甚至六支,除了吹乐器,还能吹茶壶、茶碗,能吹曲子,也能吹河北梆子唱腔,还能模仿人的说话声和笑声。”甄书记说,正是吹歌会促进了绝活儿的产生和发展,几班艺人碰面,互不相让,你吹我打,绝技越来越多,如今这些“在艺校是学不到的”。起源:传说跟大年三十蜡会有关


    “要说吹歌最早的起源,我们推测跟大年三十的蜡会有关。”赵陟说,他老家在正定,又在无极当了多年文化馆长,非常了解这一带的年俗。“北方农村大户人家都有家庙,三十晚上先到家庙祭祖,之后互相到别人的家庙给添一些蜡,队伍里都带着吹歌班,边走边吹。”赵陟根据许多老人们的回忆,为记者描述了当年的场景:前边两人用扁担挑着一对直径一米的纱灯,紧跟着两人大锣开道,后边是家族里的壮年扛着门灯——一种竖长方形的灯,上边贴着剪纸绘画,再后边,家族所有男女老少一人扛一个罩子灯,罩子灯用铁丝编网,外糊毛头纸,下边一根杆,上插蜡烛。吹奏班跟在队伍里,这一队出来,不但是一条火龙,更是响彻全村的流动乐队。“古时候吹的唢呐比现在大,粗杆大碗,俗称‘响街筒子’,三十晚上吹一声,整个村子都听见了!当两支队伍对面相逢,艺人们就要对吹,要比。逐渐地,吹歌单独发展出来。”拯救:三农民发起北方吹奏节


    解放后,合作社时期,个人不再有资产,东中铺的吹歌会断了,“没人给乐手们管饭了”。直到2000年冬天,赵陟和东中铺三位村民凑在一起喝酒,碰撞出了办吹奏节的想法,2001年春节付诸实施,之后连办六届,竟将这一年俗又接续了起来,并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那年下大雪,俗话说‘大雪天,喝酒天’,我邀了(刘)立波、(赵)同法、(刘)保宏三个人,围着火锅喝酒。当时立波是东中铺的民兵连长,同法是副书记,刘保宏是企业老板。我们喝着本地烧的枣酒,那酒有70多度,谈天说地,最后话题落到了民间吹奏上。我把搁在心里多年的一个想法告诉了他们:想办吹奏节,却苦于没有经费,谁知他们爽快地响应:‘这个想法好!需要多少经费我们三人来凑!”赵陟讲起当年往事,仍打心眼里感激这三位实在的农民。正是他们凑了2万元,办起了第一届无极东中铺北方民间吹奏艺术节。


    “我还记得第一届时那场面,舞台搭在幸福街上,整条街都堵住了!房顶上、树上、拖拉机上,到处是人!到第二届,演到晚上10点多钟,宣布结束,其实比赛还没完,可能是怕人们挤着踩着吧,想疏散人群,可是唢呐一响,走了的人们又回来了!”村民赵大爷告诉记者,最盛大的是2004年春节,来了十支代表队,在无极一中操场上各占一个舞台,没有规定的演奏顺序、数量,“随便吹随便奏,都使出浑身的劲儿吸引观众,这就叫打对台,唱对台戏,哪个舞台吸引的观众最多,哪支队就是团体第一名!”吹奏节除吸引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等地的乐手外,河南等外省,甚至上海音乐学院、西安戏曲学院的学生也来参赛。而观众人数,文化馆说不好统计,“每次怎么也有2万来人吧!本县的,附近县的,石家庄市区的,都来看!”吹奏节一连持续四五天,几乎同时,鼓乐大赛、花会进城亦拉开帷幕,小小县城制造出三个焦点,正月十一到十五成为百姓的狂欢节。而吹歌这一年俗,也得到传承,并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年俗聊吧】


    赞助、冠名、报名、海选,一个都不少


    ——对话北方吹奏节发起人之一刘保宏


    记者:吹奏节是怎么运作的呢?


    刘保宏:我们三个只管出钱,具体的都是县文体局和文化馆操办,像赛前宣传,选手报名,邀请评委,搭台布置,拉赞助,都是他们管。


    记者:赞助多吗?


    刘保宏:第一届没赞助,后来每届都有些,有钱的单位出个一万两万的,就以它的名字冠名,出几千块钱的,赛场周围拉上它的宣传条幅。


    记者:现在你们三人不用再出资了吧?


    刘保宏:还是要出一些,只不过少了,一年万儿八千的吧。


    记者:以后越办越大,吹奏节还可能赚钱。


    刘保宏:有这个可能。弄大了就好说多了,县里有打算,赚的钱可以办吹歌艺校,可以搞乐器制作,那时吹歌就成一项文化产业了。


    记者:你觉得东中铺村的吹歌会,能以吹奏节的形式重新拾起来,成功之处是什么?


    刘保宏:有人牵头组织,有人出钱,有群众喜欢,这就是成功之处。最关键的还是找到了市场运作方式,光靠我们三人出资,能有多长久?市场运作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记者:你喜欢吹歌吗?


    刘保宏:一开始不太喜欢,后来听的多了,也喜欢上了。


    记者:村里年轻人喜欢的多吗?


    刘保宏:不多,小青年还是喜欢流行歌曲。


    记者:是不是也被“超级女声”吸引去了?


    刘保宏:是啊。如果不办吹奏节,光靠一个东中铺村的力量,这种民间艺术的继承,还真是危险。吹奏节办起来,吸引四面八方的爱好者来比赛,来学习,慢慢像我这样不喜欢的人也喜欢上了,这样搞下去,咱不怕它会断!


    【年俗报告】


    东中铺村/无极县


    地理区位:无极县城。


    人口规模:3000多人。


    经济状况:田地极少,村民办工厂、开店铺,大到建筑、制药,小到饭店、理发店,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达,是无极最为富庶的村子之一。


    特色年俗:吹歌。古有吹歌会,如今已连续六年举办无极东中铺北方民间吹奏艺术节。


    当地特产:有特色小吃溜鸡脑、猪肉饼子。小东郎村出产枣酒,即俗称的枣木杠子酒。


    【年俗档案】


    正村、西南汪村:剪纸


    无极剪纸以宣纸为原料,属单色剪纸。早在汉代,当地就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艺人剪纸为花,“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明清时期,无极剪纸达到兴盛,成为一种年俗,除夕时剪《鲤鱼莲子》、《富贵有余》,正月十一是旧时老鼠节,剪《老鼠娶媳妇》、《猫抓老鼠》,而正月十五闹灯会,走马灯的装饰图案灯花,都是剪纸制作而成。民间剪纸艺人杨素苗的剪纸作品《鱼灯图》、《兔灯图》等都留下了当时闹灯会的缩影。无极剪纸风俗还与这里盛行刺绣有关,民间艺人剪出各种花样图案贴于布上刺绣,因此剪纸在无极又俗称“剪花样子”。


    2006年,无极剪纸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