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脑胶样囊肿的检查与治疗方法

时间:2019-01-14   作者:李烈  【转载】   来自于:东方红星    阅读

1脑室囊肿1.jpg

    胶样囊肿也称线粒体囊肿、脑上旁突体囊肿(paraphyseal eyst)或室间孔囊肿,1858年wallmann首次描述本病,1890年selanka详细阐述并命名。发病占脑室肿瘤的15%~20%,占脑内肿瘤的2%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0~40岁多见,儿童约占8%。


    胶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脑内良性肿瘤,起源于胚胎内胚层。胶样囊肿形成后,会积累粘液性分泌物,并伴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异性的表现。表现类似其他类型的肠源性囊肿,如神经管原肠囊肿、Rathke 囊肿。


    发病部位


    胶样囊肿常出现于第三脑室前方,约99%的胶样囊肿发生于麦氏孔旁,约1%的胶样囊肿发生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小脑、鞍区、透明隔、甚至脑外。


    外形成分


    胶样囊肿呈球形或卵圆形,0.3~4.0cm大小,光滑、囊壁薄而完整,内容物呈黄色或灰白色的致密黏液胶冻样物,是囊壁室管膜柱状细胞分泌的黏稠液体;内含有浓稠的高蛋白成分,同时含有大量的其他成分,如陈旧出血、含铁血黄素、胆固醇结晶以及顺磁性物质钠、钙、镁、铁、铜、磷、铝等;也可为肉芽中心,部分可有钙化与出血。囊肿本身不会致命,但引起的并发症常有生命危险,即使很小的病灶也可以导致急性脑积水和死亡。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临床表现为双额或泛发性剧烈头痛约占50%~60%,典型的表现为突然发病和停止,头痛随着运动或体位改变缓解或有强度变化。可伴有视觉改变、呕吐、眩晕、共济失调、短期记忆丧失、尿失禁、癫痫发作等,较少见;约 40%~50% 的患者为偶然发现,并无任何临床表现。约 90% 的病人病变大小稳定,不会增大,但约10% 的病灶会继续增大。严重的并发症为病灶阻塞麦氏孔(室间孔),导致急性阻塞性脑积水、脑疝和死亡。


    影像检查


    CT平扫。在三脑室室间孔附近可见一圆形或类圆形均质高密度囊肿,边缘圆滑,境界清楚,小者直径数毫米,大者直径3-4cm大小,CT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囊肿呈高密度的原因可能与囊肿内含较多角蛋白、脱落上皮以及出血造成的含铁血黄素增多有关,但少数囊肿也可呈均质等密度或低密度。


    MR检查。三脑室胶样囊肿的信号变异很大,在各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信号。最典型最多见者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也可表现为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如果囊内含有较多含铁血黄素成分时,在T1WI及T2WI均呈较低信号,囊肿也可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多数囊肿信号均质,但也可不均质,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时囊肿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


    治疗方法


    脑室胶样囊肿药物或保守治疗多无效。传统治疗方法有开颅囊肿切除和囊肿分流两种。一般采用开颅大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手术中即使应用手术显微镜,也存在视野的死角,手术医生操作十分困难,尤其在剥离囊肿过程中,一旦发生出血,往往会导致患者不测。术中及术后的出血和渗血也会阻塞脑室通道,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手术难度大,风险也较大。


    神经内镜下的囊肿切除是目前脑室囊肿最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额角或三角区入路,神经内镜进入囊肿外的脑室腔,在脑室内可清楚观察到囊肿壁,在直视下电灼囊肿壁,使其逐渐皱缩,不断电灼不断皱缩,直至囊肿缩至囊肿起源根部,一般是体部或三角区的脉络丛。也可以在内镜下,以微型剪刀安全地剪除囊肿壁。如囊壁剥离或切除困难,可将囊肿与脑室之间充分打通,以内引流方式使囊肿缩小,失去张力,消除占位效应。脑室囊肿多使用软性神经内镜,灵活地进入脑室,囊壁造瘘并吸出囊肿内容物,切除囊壁,疏通导水管或清除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梗阻,使脑脊液循环通常,缓解脑积水。


    (东方红星 文/李烈;资料来源:百度文库、好大夫网,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咨询电话:15311449806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