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救助站:流浪者的温暖驿站(组图)
救助管理站站长杜星明(左一)会同工作人员在街上开展救助。
仪陇县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定期回访被救助回乡的儿童,并送去书包、书籍、钢笔等学习用品。
在城市的马路边、天桥下,常有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他们有的有家难回,有的无家可归,有的年幼无知,有的老弱病残,有的身无分文,有的神志不清;他们没有亲人的呵护;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颠沛流离。
在仪陇县,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及救助步伐从未停歇,从“传递温暖、关爱救助”主题宣传到“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行动,一幅幅救助画面,一个个动人场景,一例例鲜活事例,是该县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
彰显温情本色
见到仪陇县救助管理站站长杜星明时,他正在救助站的临时住所,和装修人员商量着修复寝室门口那一块被人为破坏的木板墙。“昨天晚上我们救助了一个流浪汉,为他提供住所并给他食物,看起来一切正常,没想到半夜他突然对着这块木板墙就是拳打脚踢。”指着这块已经被破坏的木板,有多年救助工作经验的杜站长有点无奈,“对于这些人,我们心里也更多的是同情,对于他们的行为,我们也要有更多的包容。”
责任、包容,正是救助站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格。“我们接触的大都是社会最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身体残缺,也可能智力低下,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正常交流。这就需要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在救助过程中接近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每年的冬天,对于救助站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忙碌的季节,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显得更为迫切。对此,杜星明向笔者讲述了去年冬天的一件救助案例。
去年12月26日,寒风凛冽。出于职业习惯,救助站的5名工作人员照例在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容易出现的地段搜寻,在通往河西的大桥下面,尽管当时的光线不好,但是他们还是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发现了一处 “垃圾堆”。“当时这个场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总之就是一塌糊涂,几米之内都是一阵阵恶臭,我们走近一看,发现一个人蜷伏在一堆破烂中。”杜站长回忆,“当晚天气非常冷,我们看这情景,如果不采取救助措施,可能会有被冻死的危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名流浪者叛逆倾向不明显,在20多分钟的开导后,他同意跟我们走。他被我们送进了救助站,我们请医生为他体检,为他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
“温情驿站”
诠释社会正能量
近年来,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弱势群体的帮扶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政府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仪陇救助站抢抓机遇,趁势而为,着力建设一支爱心队伍,着力构建一个温暖家园,着力提升救助能力和服务水平。
走进救助站的临时安置点,只见锃亮的地板、整齐划一的床铺、明亮清爽的居住条件、洁白干净的墙壁以及救助室、盥洗室等。“家园式”的居住条件,让人感到温馨舒适。
“我们的原则就是以救为急,以助为乐,奉献爱心,为流浪者送去关怀,带去温暖,帮助遭遇不幸的人们脱离困境,找回失落的亲情,回归和谐与温暖,真正做到病者有其医,累者有其息,饿者有其食。虽然大多流浪乞讨人员都是蓬头垢面、肮脏邋遢,但是我们都不歧视,不厌烦,都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该站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大寅镇利民村村民黄洋(化名)的妻子,去年11月27日在赶场时走失,情绪焦虑致精神病复发,在高速公路上行走,被成德南高速巡警巡逻时发现,送到县救助站。该站在她没有家庭地址和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及时将她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同时认真查询,多方打听,并张贴寻人启事。今年7月15日,黄洋通过寻人启事来到救助站,当天与失散近九个月的妻子终于团聚,看到妻子康复后健康圆润的脸庞,黄洋喜极而泣,为感谢相助,他送上锦旗表示感恩。
在救助工作中,该站还坚持“主动主动再主动,靠近靠近再靠近”的原则,不分白昼,不辞辛苦,常年奔波、穿梭在城市的各个大街小巷。数九寒天送棉袄,夏日酷暑送绿豆汤。流浪病人身边,总有他们的身影,街头乞讨者耳边,总有他们的劝导,每个遭遇临时困难的人身边,总能看到他们的关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成为救助工作常态化的工作时。
“我明天又要送一名流浪者回巴中,让他们早日能和亲人相聚。”该站工作人员介绍,对于想回家又无法表述地址的救助对象,我们都通过不间断地发布寻亲信息,方言翻译寻乡音,为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回家的路。”
据了解,2013年仪陇救助管理站共接待来站求助人员2636人(次),其中为2532人次提供返乡车票、临时食宿;救治危重病人193人。今年1至8月份,该救助站就累计救助了1283人(次),救助量比往年有所上升,这是该站交出的一张救助救治“成绩单”。
完善平台
打通帮扶“最后一公里”
对于长期从事救助工作的救助站工作人员来说,有时候也有形单影只的烦恼。杜星明介绍,仪陇的救助对象以外地人为主,横向比,仪陇的外来流动人口占比不算少;纵向比,仪陇的经济总量,经济规模有限,提供的财政资源也有限,虽然当前已经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救助运转机制,救助资源能满足基本的救助需求,但是整个救助流程缺少与社会的互动,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
“救助站是一个解决临时困难的救助机构,只能济一时之困,不能供一生之需,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全县还有10名左右的流浪者没有身份,又无法用正常的语言交流,以致不能护送回家。”救助站工作人员说,“目前仍在医院进行救治的就有9人,安置在敬老院的临时安置点5人,他们被我们救助了,我们就得对他们负责。”
除了救助资源紧张,救助对象的鉴定同样也困扰着救助管理工作人员。从《救助管理办法》上,笔者看到,根据规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我们是以救助外地人为主,对他们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的鉴定比较难,有时候也不具有实际操作性。”杜星明向笔者举了个例子,“一个经过仪陇的外地人,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又无亲友可投靠,他们找到救助站,他真的落难了,我们救助站就有义务提供食宿,同时提供返乡车票。”
面对各种各样的救助对象,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常常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不久前,一位农村的老太太外出探亲,上车坐过了站,携带的路费也已用完,被送到救助站后一直不吃饭,只是哭哭啼啼。工作人员就日夜守护在老人身边,苦口婆心地劝她不要伤心难过,陪她聊天解闷,终于使老人放下了心理负担,尽快与子女取得了联系。
同时,为让被救助过的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县救助站工作人员定期对被救助回乡的儿童进行回访,并为他们送去书包、书籍、钢笔、字典等学习用品。这些儿童感动地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大家对他们的关爱!
“我们希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在我们这里得到应有的救助,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气氛,让他们感到在这里像在家里一样的温暖。”杜星明站长这样说道。(李兴中 唐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