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让上海文艺评论声音更立体

时间:2015-06-16   作者:施晨露  【转载】   来自于:解放日报    阅读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文艺评论的影响力,使其发挥连结、引领创作与观众两端的独特作用?


  昨天举行的第四次上海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上,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丁罗男、上海大学艺术与传播研究中心教授蓝凡、《上海文化》主编吴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李丹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等七位文艺评论家,结合上海文艺评论现状贡献真知灼见。


  人才和队伍是评论家们聚焦的第一个问题。“上海是文艺理论人才的高地,理应在文艺评论上也呈现高地效应。”丁罗男说,文艺评论对于文艺创作的提升和市场、观众的引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用票房代替评论”,也不能“用评奖代替评论”。在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市场越来越繁荣的现状下,更需要“说真话、讲道理”的专业评论为创作和市场“引路”。学院派不能关起门来做文章,应更加关注文艺创作的当下;媒体评论应提升专业性,拒绝炒作因素、人情利益的捆绑;新媒体、网络评论应从感性的吐槽式评论向理性的审美分析提升,如何整合高校、专业协会、媒体等渠道的评论人才资源,鼓励跨界评论就成为关键。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产生的评论,倒逼专业文学批评重新审视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郜元宝肯定跨界批评对于提升评论质量和视野,平衡评论人才资源的意义。李丹梦指出,上海评论家个体实力强,但需打造上海文艺评论的整体形象,在制度性的框架下发现人才,对于有潜力的青年评论者建立档案跟踪,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


  平台和资源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作为一个有创新性的特大型国际城市,上海的文艺评论应该有其独特性”,蓝凡指出,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效应值得借鉴,应给文艺评论打开畅所欲言的空间。“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文艺作品、演出汇集的交流中心,应该同步形成文艺评论的交流中心。全国各地的演出和文艺家来到上海,不仅能收获观众和市场的反馈,更能听到真正的批评、真正的声音,这是上海文艺评论应该努力的方向。”郜元宝说:“上海文艺评论应该有自己的气魄和眼光。"坏处说坏,好处说好",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现在很多评论只做到了后者。及时地对于创作和市场热点展开切乎实际的评论,于作者和创作者有益,于观众和读者也有益。”


  “与其说是培养人才,不如说发现人才”,吴亮提出,批评家是自己“长”出来的,对于评论人才的扶持就是给予空间和平台自由生长。“缺少发现人才的平台”,李丹梦指出,对于文艺人才的集聚来说,有磁场便有人气,“磁场”正是集中展示、发现人才的平台,从文学评论角度而言,上海目前缺乏一本权威核心期刊的平台效应。


  李伟长以参与策划的“思南读书会”为例,强调建立对话平台的重要性。“思南读书会”创办63期取得良好效应,得益于创作者、学者、读者、媒体在同一个空间里对话,专业与草根的话语壁垒得以破解,通过这个平台产生和提供的话题和观点就能得到更有效传播,在更大社会范围发挥影响力,“上海需要更多这样具有创作与评论、学界与观众互动关系的对话平台与空间。”石川提出,要加强年轻评论家,尤其是通过新媒体成长起来的草根评论者与媒体的对接,“评论承担的是沟通观众与业界的桥梁作用,既要抓住创作和市场的热点,又要能说到点子上,这是评论者必须修炼的内功。”


  “聚拢、整合各种频道的"声音",尤其是新媒体、自媒体的评论资源,使其成为上海文艺评论众多"声音频道"中的重要力量。”与会评论家都同意李伟长的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要让上海文艺评论的“声音频道”更立体、更有影响力,评论界必须主动发声,将具有深邃思想和独到见解的文艺评论,“推送”给业界和观众。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