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长沙会战前,湖南人的“家长里短”

时间:2015-06-17   作者:迭戈  【转载】   来自于:三湘都市报    阅读

黄美之.jpeg

 

    当时童子军黄美之(后成为孙立人将军的红颜知己)还是一个小女孩,跟着姐姐前去募捐,老板娘对着她们大骂:“天天来捐钱捐铁,都捐光了,没有了,快走开去”。没想到的是,这是黄美之第一次见到孙立人将军。在京沪战役中身负重伤的孙立人,此时身体刚恢复,左手还缠着纱布,就急忙乘火车来到湖南的省府长沙城,因为他的妻儿、部下都住在河西那边的一个庙里,他要去召集他们,继续抗战。

    “下了火车,看到火车站对面被炸过的颓垣破瓦,他当然不知道,那是日本飞机曾来轰炸长沙火车站,没有炸着,却炸到了在对面旅馆结婚的新娘新郎和宾客”,黄美之多年后回忆,当时孙立人转弯走到一条麻石街上,正好到店铺里打听如何去岳麓山的路。正在求老板娘募捐的黄美之,看见孙立人将军进来,急忙对姐姐说道:姐姐,伤兵老爷来了。那时,从前线下来的伤兵,因安排不妥,在城内到处寻事,动辄打人,毕竟他们是为国而战,人们只好尊称他们为“伤兵老爷”。

    湖南人“不排外”

    1938年5月,陈湄泉女士(图⑥)随丈夫赵炳坤(时任湖南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来到长沙,在浏阳门外的周家湾租屋居住,那里离司令部很近。湖南成为抗日前线,当时在衡阳、邵阳、常德、芷江、郴州、零陵(现永州)都有机场,因此防空工作格外重要。

h252.jpeg

    “在湖南的这段时间,我们生活清苦,两人每月生活费仅二十银元,在公家搭伙就花十六银元,余下四元作为中范(赵炳坤)理发及购买日用品之开销,我的头发则由中范替我修剪”。这是陈湄泉女士回忆当时的情景。为了节省开支,陈湄泉女士学会了做鞋、衬衫,时常将手工缝制的小虎头鞋或兜嘴送给邻舍。她回忆道“湖南人生性耿直,所谓古岳高风,并不排外,对我们很帮忙。湖南人说他们最怕三种人:不要脸、不要命、不要钱。”

   32师师长女儿在常德“眷村”的生活

   图⑦为周敏一家于1940年在长沙老屋祖父灵堂前拍摄。周敏是周楚才(第86军暂编32师师长,后在鄂西会战中阵亡)的女儿,1939年随父到达常德军令部所设的眷村(家属居住地)。此后,周敏的记忆更多停留于在常德的生活经历。

h285.jpeg

 

    武汉失陷后,常德成为大后方重庆的唯一补给线,当时许多军政后勤机关均在此办公。由第二挺近纵队所设的“讨虏部队常德军眷服务处”负责眷村生活,服务处的处长就是周敏女士的大伯周荫三。

    周荫三很有商业头脑,当时大城市相继沦陷,棉制品来源中断,常德是棉花主要产地之一,于是他开办了一个常德打包厂,就是把棉花压缩、装包,便于运输。其后又买来机器,办起了常德纺纱织布厂。为了给部队供应香烟,他又创办了华美烟草公司,当时制作香烟的配方是一个美军顾问提供的,其配方采用美国生产的知名品牌“黑猫”香烟的方子。经过这个顾问协调,美方同意华美公司生产中国的“黑猫”牌香烟,唯一要求就是不得流入市场,只能供给军队。当时的香烟全是手工制作,其员工每天必须完成500根香烟卷制,十四岁的周敏也参加了卷烟工作。

    眷村的生活很好,据周敏回忆,当时她家连佣人房都有十几间,有两个厨房,一间做早点面食,一间做晚餐炒菜。每个厨房都有一名大厨、一名二厨、两名杂役。眷村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是唱戏与打麻将,周敏13岁就成了麻将高手。不过,周敏在常德读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日本飞机常常来轰炸,为了躲空袭,我们索性搬到寺庙上课,和老师一起住在那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自备一张草席,晚上就铺在地上睡觉”,每次拉响警报,老师就带她们到附近的甘蔗地躲起来。

■文/迭戈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