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深山人未识的瑶浴
瑶浴深山中的药浴SPA
藏于深山人未识的瑶浴,
完全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的蒸汽浴相媲美。
贵州高华村作为瑶族“优棉”支的典型村寨,祖祖辈辈有着洗药浴的习俗,
那神奇的药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滋味呢?
山间小路在森林中攀升,我们空手而上,已有些气喘,没想到从翠里乡政府通往高华村的山路这么长,这么陡。
穿过山垭一眼望去,是涛涛林海。隐约传来的阵阵狗叫,说明高华村就隐藏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里。高华村作为瑶族“优棉”支的典型村寨,祖祖辈辈有着洗药浴的习俗,那可是原汁原味的瑶浴哟!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滋味呢?
藏于深山人未识的瑶浴,完全可以和世界上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的蒸汽浴相媲美!
灶堂里柴火正旺,硕大的铁锅中一捆草药厚厚实实地高出了锅沿,在热气腾腾的热水中依旧泛着新绿。
客人到来之前,瑶浴药汤已经备下,这是瑶族同胞待客的习惯。作为礼节,它不亚于为客人准备好了脆嫩可口的木炭火锅小香猪肉,还有那自酿的纯米蒸馏酒,以及放在灶膛热灰中烘烤过的干辣椒。
瑶家的待客习惯一般是先安排客人洗澡,浴桶就在客厅的角落里,挂一块布帘,算是隔出了一个洗浴空间,浴桶离大灶台和清水水源都很近,无不体现出山民的生活智慧。
坐进木桶后,药汤要过肩,并且浸泡20分钟以上效果才好。刚一入浴,那淡淡的草药味,芬芳扑鼻。确切地说,持久不散的清馨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感兴趣的朋友,只能自己来体验。连日来的劳累,在热热的药汤中渐渐消散,身体也微微出了汗。洗浴中,时不时地会触及到几片混进浴桶的灌木叶,一会儿贴在身上,一会儿冲落桶底,这种感觉真好。纯正的瑶浴,浑然天成的瑶浴,洗浴后肌肤滑润,一身轻松,那叫个爽。当夜,睡得特别的香。
下了两天的雨,气温也降到了冰点以下。大家在雨雾中工作一天,晚上在支书家二洗瑶浴。为了让我们洗得舒服,他特意从亲戚家扛来了一只大浴桶。天气比前两天明显冷了许多,备感在浴桶中的幸运和难得。这会儿,我倒觉得先洗的人并不“有利”,不早点出来吧,后面的人还在等着。再说了,总不能让柳燕姑娘一直伺候大家到深夜,毕竟姑娘们白天要砍柴、放牛、干家务。同事在喊,都快半小时啦,我只能很不情愿地爬出桶。
第三次洗浴是在村民赵成文的家里。他家新盖的房子,单独设有洗浴间。这回轮到春梅姑娘忙碌了,她一边往桶里注入药汤,一边与父亲说着瑶话。父亲赵成文转告道,女儿关心你们,嘱咐说,这回用的全是新鲜草药,药力十足,水温太高容易出现眩晕。春梅真是位细心的姑娘,她家的洗浴间分离出了大厅,不便于沟通,洗浴中有什么要求,就得大声招呼了。
泡澡前,先洗头,足足用了一挑两担水,痛快至极。香皂、洗发液,这些现代精细化工产品全都成了配角,原先看似精美的包装,与纯正的瑶浴药汤相比,顿时黯然失色。接下来的泡澡那才叫生活享受呢。兴之所至,我们这些客人相互间拍了一些洗药浴的照片,得意忘形地摆了几个造型,一不留神“走了光”,有些只能作为“内部”观赏了,作为纪念照更觉珍贵。
每日能够舒舒服服地在木桶中泡澡的民族不多,日本算一个,日本国民讲究卫生是出了名的,但他们的家庭泡澡大都先男后女,共用一桶水,更谈不上采用新鲜草药来调节人体机理了。这么看来,瑶家人当算世界上最会享受生活,也是最讲究卫生的民族了。
出浴前,用力拔出木桶底部的小木塞放水的时候,我忽然感到这样洗瑶浴对我们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是不是“奢侈”了点。媒体把节约用水提高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而大声疾呼的时候,我们却在这里每日大洗特洗一番。其实瑶家人的用水量也是相当的大,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烧水泡上一回药浴,至少在农忙时节天天如此。瑶家人觉得这很正常,洗药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好像天天要吃饭一样。高华村的瑶族同胞真是太幸运了,水是用竹笕直接引来家中的山岩泉水,每日把家里的几只水桶灌满后,就将竹笕移向一边,放水下山去了。柴是自家的山林中拣来的,除了担柴费些力气,总也烧不完。草药是从高山沟底,阴坡阳坡不同地点采集来的,完全是大自然的恩赐。都市白领们向往的大自然原生态的生活体验,这里算一处。
以治病为主的药浴配方,主要掌握在瑶医手中,大部分为祖传,也离不开当世瑶医的行医实践。赵成富就是肯钻研的一位瑶医,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让他积累了许多经验,虽然他还负责村卫生员的工作,西医常用的诊疗手段也会上几招,但他更倾情于瑶医。他告诉我们,对于五脏六腑的疾病,采用不同祖传配方,都能医治。常用来洗浴的二十多种草药,有草本,也有灌木枝叶,高华村民都能识别。比方说骨枣叶、节节春、追风伞、九龙藤、血藤等,其中最常用的五六种草药,主要能起到提神、养颜、解疲劳、驱风湿的作用。农忙时节,过于劳累了,在洗浴之前先喝上一碗药汤,效果会更好。
药浴的又一绝就是对妇女保健有着极好的效果。据普查证实,经常洗药浴的农家妇女,几乎没有得妇科病的。更加让人叹服的是,正常产妇,在生下孩子两三个小时后,便坐进浴桶,使用专门的草药配方进行洗浴,以后每隔两三天洗浴一次,不仅产妇的体能恢复得很快,而且可以避免“坐月子”容易落下的病症。
药浴是瑶医治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祖传秘方,大锅熬汤,内服外泡,祛病强身,无疑是中华医学宝库中的一座富矿。
不是所有的瑶族都有洗药浴的习俗,只有“优棉”支的“板瑶”,才有祖传洗药浴的习俗。所以,用高华瑶医给出的方子洗浴治病,效果才好。
简陋的木桶不是瑶池,胜似瑶池。在高华村的12天中,共洗了8次瑶浴,我们觉得这项藏于深山的瑶浴完全可以和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一株传世药,满桶益身汤”,当你有幸来到高华瑶族村寨,在大木桶中泡上一泡,你肯定会有这样的感慨:此浴只应仙界有!
“过山瑶”的先民们走向高山,拥有大片绿色的时候,上天也给了他们无尽的回报。他们的居住环境不用参加评比,即可获得人类最佳居住环境奖。
瑶族中的“优棉”是很重要的一个支系,他们又称“板瑶”和“过山瑶”。“板瑶”是以女性在重大节日头戴的华丽“角帽”中,垫有一块平木板而得名。“过山瑶”的称谓却直接彰显出他们不断开疆拓土,迁移求发展的历史足迹。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迁移便是渡海,这在古歌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古时候,大海的南岸连续两年大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于是,“优棉”支瑶胞祖先决定渡海求生。他们分乘12艘大船,行至海上却遭遇到大风浪,航船触礁沉没了5艘。另外7艘船上的人赶忙祈求盘王保佑,并许下了大愿。果然,风浪趋于平静,7艘渡船终于平安登陆上岸。这时,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盘王还愿。大家上山围猎,慌乱中的野猪钻进了人们预设的竹篓中,成了献给盘王的祭品。从此,还愿就成了瑶族“优棉”支重要的一项祭祖活动。还愿有“小愿”和“大愿”之分。“小愿”的主要祭品为一头猪,“大愿”要两三头猪。猪虽为家养了,但宰杀时仍然要在猪头上罩个竹笼,这一古老的印记,大概象征着是捉来的野猪吧。还愿的师傅精通祭祀的仪规和祭文。还要在主人家的神龛旁挂起精美的神像,神像刻画出一个完整的神灵体系,每家都珍藏有这类神像。
在历史的长河中,“优棉”支“过山瑶”的先民们走向高山,拥有大片绿色的时候,上天也给了他们无尽的回报。茂密的大森林成为了高华村民的生命之源。他们的居住环境不用参加评比,即可获得人类最佳居住环境奖。记得刚到高华村时,觉得主人家的房子真大,仅大厅就有150平方米。灶台、碗橱、饭桌、水桶、浴桶,甚至古老的木身石臼脚踏舂米机都在其间,可还是显得空间很大。后来才发现,这算不上很大,除了20户在1993年遭受过一次毁灭性火灾的人家,其住房面积略显逊色外,不少人家,尤其是新建的住房,二楼主居层都有350平方米,难怪村里的一些集体活动竟可以在一户人家举行。三楼面积与二楼相同,按照传统布局,三楼虽为储藏层,但毕竟太大,已有不少人家把三楼辟出部分,装修成住房了(一层为家畜家禽圈)。这些大民居二楼、三楼两层面积相加,超过700平方米。全村74户人家,380口人,平均每户5.1人,全村人均住房面积少说也在100平方米以上。
高华村民现在建一座大房子,现金支出也就是六七千元人民币。首先,房子全是木制结构,木柱、木梁、木墙、木地板、木质走廊和凉台,所有木材全是从自家山林中砍来的,准确地说,是祖辈预留的,这没有算钱。山民们从来就有“千杉万桐,子孙好用”的说法。森林和山民之间的关爱,也从来都是互动的,无论何时,每户人家都会为后代子孙种上几百棵杉树。种植总是大于砍伐。
建房用材的另一个大项是烧制中国式小青瓦。一般一座房子需要小青瓦4万片。从脱模到烧窑,全由家庭劳力承担,劳动量非常大,这也没有算钱。烧一窑瓦需要60担柴,一窑装填瓦坯1.4万片,能烧出成品1.2万片左右,至少需要烧5窑瓦,其中有预留的2万片,准备以后更换,因为一旦遇有严重的冰雪天气,都会对房瓦造成损坏。
这么一算,六七千元现金除了支付给技术木工师傅外,大部分用来招待前来帮工的亲戚朋友用餐了。高华村民为什么都建这么大的房子,是传统已然如此,还是在追求前瞻性,我不得而知。不可否认,居住在如此宽敞的空间里,无论是对人的心理健康,还是生理健康都是极为有利的。
高华村民健康生活的另一个例证,便是成双成对的寿星多。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两对老人。寿星们早已是儿孙满堂,根本用不着他们再上坡干活,但全都闲不住。在这片绿色家园里,人们劳作一生,快乐一生,恐怕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高华村民的饮食习惯也很有特色。早上起来要喝油茶。这是一种将糯米膨化后,拌少许炒熟的花生,再加入热茶水的饮品。我注意到,茶叶是自产的稍有苦味的山茶。还有,像我们房东食用的竟是茶树籽榨取的油,这是一种品位极高的植物油,有利于健康。喝油茶不算正餐,妇女们开始喂猪、挑柴,忙过一阵后才开始用早餐。
我们对村民们现在用来喂猪的芋头、地瓜更感兴趣。还有一种罕见的果肉为紫红色的薯类更是风味独到。村民们把它称作“脚板薯”,外形很像人的脚板,又有很长的根须,也叫它“毛薯”。这些土产,从不上化肥农药,地道的纯天然食品。
村民们则以稻米为主,蔬菜当然也包括野生植物,比如九月笋和菌类的食取量也很大。家畜以牛猪为主,每家喂有一些鸡鸭,但都不是以商品销售为目的,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村民们真要想挣些钱还是不容易。总体上说是刚解决了温饱,生活依然贫困。好在健康生活的内涵,并不只是以钱的多少为标准。
高华村民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多,但大森林造就的民族性格确实让人敬重。他们置身于绿色林海中,也更爱翠竹,房前屋后都种有成片的楠竹,每一位高华人似乎都像挺拔朴实的杉木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更在加倍地偿还。为子孙后代,也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贡献着更多的绿色。
送别,使我们流下了眼泪,高华村村民希望大山外的朋友能够乘着车来村里做客。
2005年的初冬,随着挖掘机的一声轰鸣,一条通向高华村的公路开工了。祖祖辈辈深居大山的高华村民,用不了多久,便可以坐着汽车出山了。千百年来,人们只是凭着一副肩膀头,连接起大山内外。在高华村偌大的民居里,竟然没有见到一片采光挡风的玻璃,有的只是塑料布,权当了窗户纸。当然,村里通了公路,收益是全方位的。且不说村内村外物资、信息交流,将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就是孩子们去翠里乡中学上学也顺畅多了。高华村没有完全小学,只设有一个一二年级的教学点。30多年来,高华村已有三代人在这个教学点“完成学业”。孩子要升三年级了,就只能去7公里远的高武小学上学,除了寄宿,别无选择。孩子们每次离家,都要背上够自己食用一周的大米。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读寄宿学校要学会自理,真的很不容易,别说洗药浴了,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每天能够做到自觉洗脸洗脚就不错了。也许,正是这些困难,一些女孩子很可能就辍学在家了。
高华村教学点的校舍占据着全村最好的也是唯一一块平地,自建成至今30多年,现在屋顶漏雨,四壁透风,成了危房。赵富定最着急,也是最希望实现的一件事,就是想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几万元资金,尽快把教学点的校舍重新扩建好。毕竟,在校读书的孩子们,才是高华村的未来。公路通了,也好请有关机构的领导、慈善家们来实地看看。
当2006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公路已经修进高华村里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修筑这条公路的28万元资金,是全体村民向银行贷的款,并且以户数、人数和全村土地人均占有数三项指标,分别以3:3:4的比例承担还贷责任。多的农户有6000余元的贷款,少的也有3000余元。这是一个智慧的公平分担的借贷责任,更是一个充满信心和挑战的借贷责任。我们为高华村村民心跳,为他们鼓掌。
一步越千年。高华村民在走出大山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却是希望海内外的朋友们,能够乘着车来村里做客。没有什么好招待大家的,除了真诚,除了瑶浴,还有就是那无限风光的茂密大森林。
我们在高华村的采风结束了,满载着收获,准备与乡亲们告别的时候,高潮出现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为我们送行,人们争相挑起我们的行李备装,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角帽”,小伙儿放起了鞭炮,人们吹着唢呐,打起锣鼓,一直把我们送到新开出的公路旁,相互间再次握手、拥抱。我们经历过太多的送别,但是,瑶家人的送别却让我们格外动情。我相信,每一位到过高华村的朋友,都会有我一样的感动。
《新旅行》指点
交通 高华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距从江县城36公里。从从江县至翠里乡每天1班中巴车,下午2:30发车。票价10元5角;
饮食 瑶酒分为烧酒、甜酒、泡酒和滋补酒,有通脉络、强身养生之功效。油茶是游客必尝的饮品,能除瘴防病,消除疲劳。
住宿 高华瑶族家家户户均备有客房,专为侍客用。高华村一次性可容纳70位以上客人住宿。
购物 当地绚丽多彩的服饰和刺绣、竹编、草编、藤编、造纸等民间工艺品均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