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源远流长的枣文化之乡

时间:2015-06-22   作者:王文龙  【转载】   来自于:河南文化网    阅读

    河南文化产业网10月24日消息:说起大枣,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的家乡新郑盛产大枣。但是要谈到枣文化的渊源,可就要露怯了。


  据史书记载,新郑大枣历史悠久,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枣核化石证明新郑枣栽培史已有8000多年,春秋时曾有“桃枣荫于街”一说。堪称华枣的发源地。新郑大枣品质优良,驰名中外,邓小平出访日本时,曾专门将新郑鸡心枣馈赠日本天皇。在新疆举办的全国枣类评比中,新郑枣品质名列第一名。因而新郑也成为全国有名的枣文化之乡。


  现如今的新郑大枣,已成为新郑的标签和符号。一提到新郑,绝大多数人想到的便是“新郑大枣”。同时也是河南享负盛名的特产之一。


  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现如今的新郑大枣,可谓是根在新郑,红在新疆。人们把在新郑培育的枣苗,嫁接到新疆种植。因为新疆的气候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生长的枣个大,吃起来更加甘甜,味道纯正。


  博陵,是中国大枣的又一枣文化之乡。几经演变,就是现在的河北定州。“日食博陵枣,终生不见老”成为当地脍炙人口的一句流行语。


  “博陵枣”,茌平县志记载,晋文公重耳登基前,曾在茌平县避难躲身,他不思饮食,日渐消瘦。众乡亲便把收获的博陵大枣赠与重耳品尝,没想到食后胃口大开,重耳的身体也日渐好转。此后,重耳却始终忘不了博陵大枣的香甜,并向大臣推荐“此为救命枣”。从此以后,老人、病人、妇女坐月子必食该枣,博陵大枣在皇宫、在民间均流传开了。博陵大枣每年要进贡朝廷。


  春秋战国时期,枣已被作为重要的木本粮食而受到重视。《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安邑(今山西运城地区)千树枣……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齐民要术》记载“旱涝之地不任稼者,种枣则任矣”。


  鉴于枣是“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历代王朝多于灾荒过后,为发展枣树发布诏书。河间府志记载了一道明皇帝朱元璋的诏书,他让当地农民按丁分配栽枣树任务,并详细规定育苗和栽植数量等,如违旨则全家发到云南充军。


  大枣的营养价值是极高的。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和磷、钙、铁及维生素B、C、P等物质,是天然的维生素果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糖,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就是大枣健康养颜的真实写照。


  大枣果实为缓和强壮剂,常用为滋药,治泻痢、调营工、疗寒热、治阳痿、贫血、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盗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症;树皮性强无毒,收敛性强,止血、祛湿,能治腹泻,刀伤止血,气管炎、肠炎、痢疾、崩漏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根可治月经不调,红崩、白带等症。酸枣仁可做兴奋剂,炒黄后又可做镇静剂,有安神、养心、敛汗之功能。枣肉中含有人体必要的维生素P(又叫芦丁)一般每100g果肉中含量高达3385mg,居各种果品之首。枣树皮鞣质含量为4.1%,可做栲胶及染料用。


  “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枣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种枣、管枣、用枣、变着法儿吃枣,也写枣、诵枣、唱枣、画枣,枣就慢慢进入和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形成了枣文化。枣的思想、枣的文化与枣乡的风物人情、民间风俗水乳交融,枣文化便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历代传承越积越厚,变得丰富宽博,从不同层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着人间万象。


  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人们将大枣生产加工成枣糕、枣片、枣茶、枣粉等产品。在改善人们吃枣的习惯同时,也拉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


  枣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且不断丰富创新,赋予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时至今日,枣乡人民以枣为媒,广泛开展经贸活动,当地政府在倡导群众广植枣树推进大地枣园化建设的同时,打造“生态枣乡”品牌,开发了规模较大的唐枣生态园,园内近万株古枣树形态各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成为了该县又一新的旅游亮点。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