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调解”:家长里短化和谐一片
刘青玉在翻阅调解档案
核心提示
昨日,瀍河回族区北窑办事处金家街社区“青玉民调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青玉”是指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青玉,10多年来,她累计调解家庭、邻里纠纷近千起,不仅是社区居民的贴心人,也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1 自创“五步”调解法
金家街社区现有居民超过1万人,其中回族居民占总人口的40%,既是典型的散杂居住型社区,又是少数民族居民聚集区,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无处拜师,只能自学成才了。”2001年,33岁的刘青玉成为瀍河回族区北窑办事处金家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员。面对复杂的社区环境,她边工作边摸索边总结,终于自创了一套“五步”调解法,即“拉家常”“站立场”“夸对方”“相互帮”“法来量”。
在社区工作的日子里,刘青玉几乎每天都要到居民家中进行“家访”。通过一次次“家访”,她不仅逐渐摸清了社区各家的基本情况,也成了社区居民眼中的“自家人”。每当群众家中有矛盾,她就先和当事人拉家常,稳定住其情绪后,再站在当事双方的立场,客观地分析问题,讲清利害,基本上一次调解就成功了一半。
“对于有些复杂的家庭矛盾纠纷,则需要更细微的方式一步步调解。”刘青玉说,去年,社区一对平日里感情很好的再婚夫妇,由于房产分割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在调解过程中,刘青玉首先细数当事双方家庭和睦的点点滴滴,让双方慢慢消除隔阂,再讲明相关法律、法规,让当事双方吃上“定心丸”,一起家庭纠纷就这样被成功化解。
从2001年至今,刘青玉共为社区居民调解纠纷近千起,调解成功率达99%。
2 “四两拨千斤”化解矛盾在基层
近几年,社区居民调解员在化解社会潜在不和谐因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位于金家街社区的一处经适房项目开始建设,共涉及200余户居民。通过刘青玉及社区工作人员努力,没有发生一起居民因征迁问题阻碍项目施工的事件。
社区居民宋先生原有住房为50余平方米,而新建的回迁房最小面积为80平方米,如果用征迁补偿款购买回迁房还需要加钱。由于宋先生夫妻双方均无收入来源,究竟是加钱买新房还是只要补偿款,夫妻之间产生了很大分歧。
刘青玉了解情况后,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北窑办事处辖区大小二手房中介机构,又想办法联系到房主,终于为宋先生找到了一套面积70余平方米、装修好的二手房,让他们一家可以“拎包入住”。更重要的是,宋先生用征迁补偿款买这套二手房不仅不用添钱,还有余款。细心的刘青玉又协调相关部门用这笔钱为宋先生补缴了养老保险金。
3 “青玉调解”期待专业接班人
从事社区居民调解工作以来,刘青玉曾荣获“全省人民调解能手”等称号。
面对厚厚的一沓荣誉证书,刘青玉一方面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却感到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自己有些“能量不足”。
“我文化水平不高,干居民调解工作靠的就是经验和深入群众生活的一片诚心,而当今时代社区居民调解工作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技巧。”刘青玉说,过去社区居民调解员面对的是在这里居住五六十年的老街坊,如今物业纠纷、跨区矛盾等新问题不断出现,社区居民调解员需要补充更多法律知识,并不断学习新方法。
谈到将来,刘青玉说,自己的调解工作做得再好,也终究有退出这个舞台的一天。社区居民调解员这个岗位需要受过专业、系统培训的年轻人作为后备力量。过去,她也曾尝试培养过一些到基层工作的年轻人,不过,由于社区工作太繁杂、太枯燥,很多人最后都选择了离开。因此,要想让社区调解员成为一种“职业”,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让更多年轻人有热情、有信心地在这个岗位上发挥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洛阳日报记者 王蕾 特约记者 王少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