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两次“百家争鸣”:第一次开始于春秋战国,结束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次则开始于清末民初,至今仍方兴未艾。影片《建党伟业》所反映的大背景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可以说,正是这次轰轰烈烈的“百家争鸣”造就了中共的“建党伟业”及其“建国大业”。
一、春秋战国开始的第一次“百家争鸣”。
1、第一次“百家争鸣”的出现,受益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转型和国家大分裂,当时名存实亡的“大周王朝”,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没有统治思想的束缚,也没有强权政治的压制。相反,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于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国家分裂反而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2、“治国方略”、“中国道路”的选择是“百家争鸣”的重点。
受国家大分裂、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发展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家,广收门徒,著书立说,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一时间,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涌现、不同政见争芳斗艳。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开始了。
而这次争鸣的重点则是“治国方略”、“中国道路”的选择。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提倡“无为而治”。
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由于这一学派符合中国当时的农耕经济和强化皇权的需要,所以,最受统治者喜欢。
3、第一次“百家争鸣”的终结。
这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她使知识分子的心灵和个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其主体意识和理性自觉得到了极大地发扬,从而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次“百家争鸣”还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或雏形,其博大宏伟、精密深邃,即使到今天也没有失去光彩。
但此后的秦汉两代,为了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在思想上也实行“大一统”。先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伟大的“秦皇汉武”竟成了气势磅礴的“百家争鸣”的终结者。此后的科举制度、宋明理学,更是强化、神化了儒家的“指导思想”(相当于今天大陆的马列毛邓江湖思想)地位。“半部《论语》治天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万马齐喑究可哀”就是明证。
二、清末民初开始的第二次“百家争鸣”。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各朝各代便将儒家学说奉为“指导思想”,在儒家学说“一元化指导”下,两千年的中国思想界,除了少数如李贽等“异端”之外,大多都是“万马齐喑”。
而这个局面,在清末民初终于打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开始了。
1、这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第一次的背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国家大分裂、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发展。
首先是国家大分裂。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其法统又被袁世凯北京政府继承。袁世凯复辟败亡之后,到1949年,“墙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现象一再发生。地方割据势力、土皇帝,更是数不胜数。即便到了今天,中国仍处于“一国两岸四地”状态。国家大分裂,客观上为思想大解放提供了自由空间。如《建党伟业》中的领袖们,即使喊了“革命万岁!”也不惧“跨省”。而今天大陆的“指导思想”对港澳台也是力有不逮。
其次是经济大转型。清末民初,“牛郎织女”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工业化、专业化、商品化、城市化发展。尤其是一战前后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还两度出现了“黄金时期”。经济大发展为思想大解放即“百家争鸣”提供了经济和社会条件。
再次是社会大发展,尤其是教育文化的大发展。自从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教育文化也迅速近代化。新式学堂、留学潮、报刊杂志、学术团体、各种政党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条件和发展平台。
最后,鸦片战争后,“欧风美雨”随着西方的炮舰而盛行并影响中国。和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不同,这次清末民初的“百家争鸣”还多了一个重要的背景:国际因素。首先,西方近代的社会政治学说给这次“百家争鸣”提供了素养;其次,中国近现代的“百家争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各派思想和势力中国争斗的反映;再次,近代的民族危机也催促国人不断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方法。
2、从清末民初开始,面对“千年大变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纷纷提出自己的救国、治国的主张: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魏源和后来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认为“中体西用”就可以救大清于既倒。
而在此期间,受西方基督教和工业文明影响,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洪仁玕先后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套方案。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以德国和日本为师,实行君主立宪。
而此时,孙中山革命派崛起,他们以民主共和的美国、法国为师,认定“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后,张謇、周学熙等倡导“实业救国”,并迎来了民族工业的“春天”。
同时,陈独秀、李大钊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宣称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即“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一时间,西装革履、满嘴白话、言必称希腊的青年才俊和长袍马褂、满嘴“之乎者也”、言必称孔孟的老学究,时常PK,蔚为壮观。《建党伟业》中,辜鸿铭的旧学、陈独秀胡适的新学同场斗法,就是一个缩影。
而正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人,在一战后还曾欣喜若狂,欢呼这是“正义的胜利”,但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却转而“以俄为师”, 急速向社会主义转变。并在两年后,这“南陈北李”竟然完成了“建党伟业”。
1927年后,国民党蒋介石通过北伐战争,取得正统地位,企图建立“党国一体”的威权统治。而这既遭到了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中共的反对,也为立志向英美学习、“走中间道路”的民盟等人士不齿。
最终,中共由小而大而强,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此后,马列毛思想逐渐成为“新中国”的“指导思想”,并以《宪法》形式加以巩固。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项规定也属于“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
伴随着清末民初开始的第二次“百家争鸣”,中国从西方引进了无数的各色“主义”、“思想”, 建立过无数的政党、政权,也发生了无数次的论战、内战。这一切都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那么,是否就可以认定,这就标志着历时一个世纪的“百家争鸣”就基本结束了呢?笔者认为——
3、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直到今天,仍然方兴未艾。
首先,今天的中国还是“一国两岸四地”。尽管港澳回归大陆中央政府,但是却允许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今天的香港,反对中共和中央政府的游行示威如家常便饭;支联会、国外人权组织、民运份子甚嚣尘上;各种报纸的“怪论”照样怪,骂中央、骂中共照样骂(邓大人生前有言:“共产党是骂不倒的”);郑经翰的炮火一样猛,长毛梁国雄特立独行也“涛声依旧”。至于台湾,其自由、法制、民主更日臻完善,甚或可给未来的中国提供一条不同的道路选择?此外,还有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他们运用各种媒体,以不同的方式在参与和影响这次“百家争鸣”。
其次,即使在大陆,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随着“思想解放”而不断“与时俱进”的。从中共毛泽东的“一大二公”式的社会主义,到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式的社会主义。从《交锋》、《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发行发表,到“大长敌人威风”的“韩寒现象”、“南都现象”。当今国人中,既有毛泽东、华国锋的拥迈,也有胡耀邦的粉丝。以及左、右论坛,各放光彩。这些不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