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如此“自给自足”有意义吗(图)

时间:2015-07-05  【转载】   来自于:大连日报    阅读

Img398362238.jpg

悟出道理 吴之如/ 画


  在崂山的一个村子里,一对80后年轻夫妻创建了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模拟生活区,他们自己发电、自己净化污水……他们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在山间自力更生。已经在深山里生活了3年的他们,正着手编撰《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舆论热议—


  遁世复古 社会不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邱隐(媒体评论员)


  近日,“自给自足实验室”火了起来,山间秀能力挺夺人眼球,但冷静思考一下,这种“自给自足”究竟有什么意义?有人追捧说他们的行为充满了正能量,更是一种谬说。遁世复古,算什么正能量?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吗?


  做事情都有动机,以前报道过的夫妻俩自造“爱情天梯”遁世隐居是为了守护爱情,办法笨拙,但诚心动人,实际上是一种无奈选择,还可以被人理解。像这对小夫妻这样遁世隐居,既不是被逼的,也不是必须的,如此遁世复古,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意义。网友评说他们是“吃饱了撑的”也不为过。要想证实自己有多么过人的生存能力,完全可以选择有点实际意义的事来干,比如去做些野外考察或者求证某个课题。如果搞不了科研,还可以在哪条险路上搞个驿站什么的,为搞科研的人提供点帮助和服务也行。要想证实自己有多么卓越的创造能力,也可以实实在在地搞点发明,设计些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技术或者器械,用不着重操简单日用品制造技术,玩些“钻木取火”之类的小儿科游戏。什么养蚕缫丝、自纳鞋底,这样的劳作没有什么意义,只是消磨时间罢了。这样的复古更没什么价值,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毫无意义的“自给自足实验室”受热捧还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迎合了一部分人遁世复古的消极心态。媒体曾经报道过两种群体的遁世行为,一是一些人被病痛所折磨或者是欲追求长生不老,隐居一些所谓仙山密林,效仿远古人类的简朴生活,与世隔绝。虽然是小众行为,但在某些仙山密林里,隐居者也是越来越多。这些遁世者大都极为低调,不想被人知道。另外一类遁世者则不然,他们不但不怕人,还竭尽所能地呼朋唤友,结党同行,并且在离开北京上海时还写歌作诗,大发感慨。这些人大都不缺钱,挣够了钱的他们大概也出够了力,估摸着自己的钱足够后半生所用,举家迁到云南等地的一些小城,似乎要在那里建造一些无忧之所,颐养天年。有的媒体对这些人还大加追捧,赞他们是新新人类,说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多么脱俗。这些遁世者还就近聚居,自建一些私塾一类的学堂,不让自己的子女接受现在通行的义务教育。这两类遁世者尽管都为数不多,但其影响不小。一些人厌倦了现实生活中的激烈竞争,时常在嘴上以他们为榜样。“自给自足实验室”之所以会火,也是受这种思潮的影响。


  无论是上面说的两种遁世者,还是“自给自足实验室”,他们的生活理念其实都缺少正能量,躲避是他们的行为动机。社会在前行,生活在演进,这其中少不了波折和磨难,但这些波折和磨难是不该躲避的,克服和解决它们就是进步。遁世复古不是脱俗,只能拖社会进步的后腿。


  当代青年需要这样的自力更生精神


  李耀斗(企业干部)


  3年前,青岛市有一对小情侣唐冠华和邢振,他们喜欢山水,喜欢大自然,于是决定回归山野,在崂山的一个村子里开始尝试开荒种菜、圈地养羊,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也有人对他们的选择表示不解,但笔者认为,他们追求天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值得尊重和提倡,当代青年就是需要这样的自力更生精神。


  这是一个崇尚自然、与自然和合的选择。唐冠华和邢振,一个曾经从事广告设计工作,收入不菲;一个是证券分析师,有高薪收入。2009年起,唐冠华开始接触环保事业,崇尚环保的生活方式,想建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而邢振则夫唱妇随。他们在崂山清凉涧山顶开建环保小屋,二层小楼共80多平方米,一层由花岗岩垒成,二层是用芦苇编成的苇箔围成,苇箔外面刷满了灰土,所用材料多数都是从城市回收来的垃圾和废物。环保屋的隔热层是由塑料瓶组成,总数多达1.5万余个。他们甚至还用自制的打火石和碳化棉布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生火。


  这是一个考验生存智慧的选择。在现代社会过原始的田园生活,更需要自力更生精神,更需要生存智慧。唐冠华和邢振不仅自己种菜、养鸡,他们还创建了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模拟生活区,里面的“装置”都是为了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而设计的,有发电机、污水净化器、滚筒洗衣机,甚至还建有尿粪分集式生态厕所。唐冠华负责实验室的设计和基础建设,进行手工混凝土配比实验,实验用太阳能发电和自行车人力发电等等,还要在自己的网站上分享成功的生活实验,帮助更多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少走弯路。邢振则负责生活用品的实验开发,剥麻纺线、做鞋子和衣服、做肥皂、制作木炭、熬糖、制盐……这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田园生活也是一种生存智慧的考验。盖房需要的建筑和化学材料知识都不懂,唐冠华问遍了青岛高校的20多名建筑和化学材料专家,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房屋建筑的小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唐冠华编制的生态环保公益计划《家园计划》—5年内,要出一本涵盖建筑、能源、农业和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读本《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并致力于对科技、经济、文化、教育领域进行反思,研发低成本的生态能源技术,进行区域化的社会经济实验、可循环生态建筑研究、有机农业技术研究,提供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文本和解决方案。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实现生态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田园梦想。


  洒脱美、自由美、空灵美是一种放下的人生境界,当代青年不仅需要修炼这种境界,更需要学习唐冠华、邢振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


  山间秀场 毫无实际意义


  张晓婕(大学生)


  “自给自足实验室”的新闻一下子搅乱了人们的生活观,吐槽的和点赞的争论不休,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的名字一夜之间被亿万人记住,这就达到了这对小夫妻的意图,他们应该满足了。而这场生活秀的围观者中却有不少人被动摇了心旌,在赞叹者中甚至有人喊出要去模仿的口号,在此提醒他们:且慢!看清过眼云烟后的真谛再作决定。


  “自给自足实验室”只是一场生活秀。翻翻几年前的报纸就会看到他们很早就在酝酿做这场生活秀了。早在2011年,他们就和别人一起举办了一场名为《现场》的当代艺术四人展,那次他们带来了一些自己制作的奇怪零件,组成了展览中的“艺术装置”部分,他们还在现场为来参观展览的观众们理发,与观众一起分享和交流手工制作肥皂的经验。三年之后的今天,他们建在崂山深处的“自给自足实验室”,其实就是这场生活秀的延续。用不着搬出环保、天然、创造、正能量等等不着边际的大话来忽悠人。


  “自给自足实验室”也只能是一场生活秀。“自给自足实验室”被一些人追捧,还因为实验室的主人正在编撰一本《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说是要出一本覆盖建筑、能源、农业和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读本,并且要把它推荐给更多需要这些技术的人,还宣称他们意在带头建设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社区。依我看,这也是忽悠。试想,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依照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去制造这些唾手可得的生活必需品?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们一样,不必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一头扎进深山里建自己的世外桃源?真正要在那里建设一个社区,社会管理怎么做?人多了以后,医疗和教育方面该由谁投入财力物力去建?占了当地的山和地,会不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利益和正常生活?作为两个人的生活秀,在那里住个三年五年的这还可能,但是要建一个小社会太不靠谱。


  为80后的崭新生活方式点赞


  张秀(市民)


  一对年轻的80后夫妻在崂山的一个山间创建了一个名为“自给自足实验室”的天然模拟生活区,他们自己安装发电机、污水净化器,自己缝鞋制衣,自己制盐做肥皂……并且已经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在深山生活了3年。看到这样的新闻,让人眼前一亮,不禁提起笔来为80后的崭新生活方式点赞。


  看看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年们,都二十好几了,生活能力还相当于幼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能拼爹的靠爹,不能拼爹的埋怨爹。考大学、找工作,样样都离不开父母这根拐杖。有的青年上了大学都不能自己洗衣服,定期把脏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洗。寄生虫似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这些青年人的通病。父母不满意地说两句,他们就会回应说:现在的孩子都这样。这则80后小夫妻自给自足居深山的报道可以给他们一个震撼了。把这对小夫妻的行为当做镜子经常照照,寄居在父母世界里的孩子应该能看到自己的熊样了吧。


  为80后的崭新生活方式点赞,首先要赞叹他们的生活理念。夫妻俩顺应自然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自力更生创造田园梦想的生活理念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心灵动力。这种生活理念比起宁可蜗居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呼吸雾霾也不愿走近高山大河的城市“侏儒”们勇敢很多;比起一边埋怨重污染高消耗的城市病一边要开辆车上下班的房奴车奴智慧很多;比起一边被尔虞我诈的人事藩篱倾轧一边又为了生存去尔虞我诈地倾轧别人大度很多。人只有甩掉自我心灵的枷锁,才能打开进入“世外桃源”的门锁。


  为80后的崭新生活方式点赞,还要赞叹他们的创造能力。种菜、养鸡、做鞋、制衣、制作木炭、做肥皂、发电、纺线织布……当青年人面对一无所有的生活境遇,不放弃、不后退,敢于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这些生活中绕不过去的必做难题之后,未来的生活之路还有什么能够成为阻碍?能够做好“修身、齐家”之类生活琐事的人,才能有“治国、平天下”的潜力。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