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间盐池军民与八路军开展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中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和财政发生了极大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从1942年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
盐池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主要是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生产。
开荒种地,发展农副业生产盐池县地广人稀,有大量可耕地没有开垦使用。为了扩大粮食产量,解决军队、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渡过难关,中共盐池县委和县政府鼓励群众开荒种地。大生产运动开始后,中共盐池县委和当地驻军领导带领广大干部及其家属、战士、学校师生开荒种地。盐池驻军警备三旅七团打井掏泉开种水浇地100多亩,种植粮食和蔬菜,养羊500多只,养猪100多头,群众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盐池县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加。1942年,有耕地194879亩,开荒64883亩,粮食总产23873石。而到1945年,耕地就增加到467593亩,开荒48495亩,粮食总产38290石。三年时间,耕地增加了272714亩,粮食总产增加了1447石。
通过开荒种地,机关、学校部分或完全解决了粮、油、肉、菜的供给,有的还达到"耕三余一"、"耕一余一"。除开荒外,部队、机关、学校和农民还开展了副业生产,挖甘草、打柴禾、烧砖、种菜、养猪、养羊、养骆驼,增加了收入。1936年盐池解放时有羊4.8万只,1945年发展为15.7万只,牛原有1100多头发展到4100多头,骆驼从原有80峰,发展到1100多峰。通过开荒种地,发展农、副、牧业生产,干部、战士、教职工和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下,广大农民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了互助组、变工队等劳动组织。以1939年为例,盐池县共有互助组210个,互助社26个,参加人数为2243人;义务耕田队26个,参加人数为1032人;妇女生产组136个,参加人数为1035人。另外,还有儿童杂务队。1945年变工队发展到263个,扎耕队6个,人数达2000余人,占盐池县农村劳力的55%。在组织互助合作运动中,共产党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据1944年统计,盐池县参加变工队、互助组的共产党员有218人,占共产党员总数的60%。有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担任了组长、队长。中共盐池县委和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军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放农贷款等。仅1943年秋,一次发放给盐池农贷款20万元,成立兽医所1处,用款5万元,其余15万元发放5个区,贷给129户,帮助群众买牛38头,驴2头,买籽种6石6斗7升,洋芋520斤,农具128件。盐池县政府每年还给群众借粮,借籽种,1943年春借出100石米,120石莽麦。
在开荒种地、组织集体劳动的同时,对一些不好好劳动的"二流子"进行了改造,采取"官督民逼"的办法将"二流子"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据1943年统计,盐池县有135名"二流子",其中114人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办合作社1942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论合作社》的报告,提出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强调发展经济的主要方法是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从那以后,边区各县的合作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盐池县的消费合作社是在1938年兴办的,当时只有9个,社员1816名,股金4715.7元。1944年9月,社员发展到2085名,股金211607元,公积金2147.47元。销售总量为49920.92元,纯利润为3688.72元。其中,元华工厂成绩最为突出。1947年7月4日,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接见边区合作社英雄模范人物时,详细询问了元华工厂经理靳体元先生创办元华工厂的情形。听完汇报后,毛主席表扬"元华工厂办得好"。
元华工厂,是1941年9月由原任盐池县商会会长的靳体元先生和时任商会会长的杨华亭先生等人创办的,共产党员孙春山任厂长,最初只有2名工人,资金12万元。到1944年,工人发展为56名,资金达4171.7万元。除办工厂外,还兼营畜牧、农场、运输、消费合作杜等业务。工厂能够生产地毯、毛毡、被套、被胎、衣服等20多种产品,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盐池县的需要,而且支援了边区其他地方和部队,还将部分产品运往国民党统治区,为边区换回了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等物品,为支援边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产盐运盐早在1937年8月,中共中央国民经济部就曾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号召,以便发展边区经济,改善群众生活。1940年的严重灾荒影响到边区内外食盐的供应,边区政府为了促进产盐运盐业的迅速恢复与发展,确定"以军队生产为主,盐民产盐为辅"的方针。部队广大指战员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打盐井、筑盐坝、辟盐田,使食盐产量猛增。边区政府在1942年又将上述方针改为"盐民产盐为主,部队产盐为辅",积极动员农民以及机关、部队、学校组织人力下湖打盐,并利用毛驴、骆驼运往陕北、延安、庆阳、关中、内蒙古、绥远等地。对参加运盐的人数、运盐的数量及销售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由各区、乡经济部门按月逐级上报。由于进行了有组织的打盐、运盐、销售,使盐产量逐年增加。1939年为19万驮(每驮约合150斤),1940年为23万驮,1941年为29.9万驮,1943年为38.8万驮。食盐的生产、运输和贸易,对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活跃边区经济贸易,支援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展纺织抗战期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给边区军民的穿衣造成极大困难,布匹奇缺,布价昂贵。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边区军民积极响应,公营纺织、合作纺织、民间纺织等蓬勃开展起来。盐池县纺织业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元华工厂为主,帮助各区开展纺织,更多的则是家庭自纺自织。中共盐池县委、县政府作出开展纺织的决定后,党政军干部首先带头,并动员干部家属参加纺织。1943年12月,中共盐池县委书记肖佐汉、县长孙瑛,组织部长及抗敌后援会主任白凤奎等领导先后学会纺织。接着,各区委书记、区长、自卫军营长等干部都行动起来,并带动家属参加纺织。为鼓励群众纺织,解决具体困难,区乡政府采取贷款、先支工钱后纺织等措施,调动了妇女纺织的积极性。1943年盐池县学会纺织的有2236人(男685人),自制纺车1262架(脚踏纺车86架),织布机20多架。在开展纺织生产的同时,手工作坊也大为发展,主要有皮坊、毡坊、铁坊、木坊等。
194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两次奖励劳动英雄31人。1944年2月召开了盐池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交流生产经验,制定农户建设计划,表彰英雄模范人物。高仲和、刘占海、王科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光荣地参加了1943年11月中旬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荣获甲等奖,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次劳动英雄大会宣言中还特别提到:"……都要向盐池的高仲和学习,他去年一年打盐2500驮,折合粮食130石,做到丰衣足食。"通过大生产运动,盐池县机关、农村经济和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成绩显著,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的,人民生活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