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产运动的初步发展
发展经济是解决陕甘宁边区经济财政困难的最根本途径。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及其控制的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国民政府的军饷,以及中共在国内外筹集的捐款维持。
大生产运动初步发展阶段:时间从1938年12月到1940年。
1938年,留守兵团的一部分部队在战斗和训练之余,从事农副业生产,种菜、养猪、打柴、做鞋袜等,从而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毛泽东当时对这一做法予以肯定,要求推广到留守兵 团的所有部队。从1938年12月到1939年上半年,毛泽东在一些会议和公开场合中,曾多次反复阐述了必须通过“自己动手”来克服物质困难的道理。
他说:武汉、广洲失陷以后,敌人还要继续进攻。我们现在还有一点钱,还有小米饭,但以后会有那样一天,没有钱,粮食困难,那怎么办呢?第一个办法是饿死,第二个办法是解散回家,这两个办法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第三个方案,就是靠我们自己动手”,“党政军民学大家一齐动手,衣食住都由自己来解决”(毛泽东:在抗大干部晚会上的报告.1938年12月12日)。
1939年1月初,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讲话时,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开展必要的生产。此次参议会还通过了高克林等提议的“工作人员参加生产运动案”,交付边区政府实行。
1939年1月26日中央书记处再次讨论边区生产问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负责领导边区的生产工作。
1939年2月2日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办公厅主任李富春,代表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阐明了开展生产运动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具体计划,号召全体军民,努力生产,克服困难。
之后,毛泽东发表讲话,号召边区党政军民学开展一个“伟大的经济战线上的斗争”,以此来解决边区全体人民的生活问题,并且“用实际行动作为全国的榜样”。
1939年4月10日,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导民众生产勉励条例》,具体规定了对群众生产加强组织领导的有力措施。
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号召:“一切可能地方,一切可能时机,一切可能种类,必须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社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日战争。边区今年的生产运动是认真进行了的。须继续总结经验,达到解决困难之目的。”并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方针。(《反投降提纲》)
他又指出:开展生产运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一个根据是人类几十万年来都是自己搞饭吃,全中国的农民都是用自己的手来解决吃饭问题,我们同样是人,为什么不能靠自己的双手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呢?况且,就部队来说,全体都是劳动者,年富力强,怎么还会有饿饭的事情呢?第二个根据是留守兵团的农副业生产取得了成绩,既然部分的生产运动有成绩,为什么普遍的就不能搞呢?第三个根据是边区地广人稀荒地很多,只要降一点雨下来,就可以耕种。
他对抗大的干部说:“我们种田、生产粮食,是农民;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办合作社是商人;读书、研究学问,是学生;懂军事、会打仗,是军人。这就叫做农工商学兵一齐联合起来。”
1939年11月,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抗战以来边区经济工作的经验,通过了《关于继续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号召边区人民,“继续发展边区经济,使边区全体人民丰衣足食,使边区能在抗战建国的艰苦过程中奠定克服困难与自给自足的基础”。
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这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始。
当时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各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都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
而在1939年至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又派遣重兵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封锁、军事蚕食、经济封锁;
1940年,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的贸易实行统管,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政府完全停发军饷,并禁止外界汇款汇往边区(见前述)。
而自1940年开始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及附近地区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使边区的经济困难更加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陕甘宁边区1940年遭受水、旱、风、雹的侵袭,受灾面积4298,312亩,损失粮食235,850石(每石300斤),受灾人口515,145人;1941年,受灾面积603,558亩,损失粮食47,035石,受灾人口90,470人;1942年,受灾面积856,185亩,损失粮食79,720石,受灾人口352,922人。[边区政府民政厅:《陕甘宁边区社会救济使用概述》中“1939年至1942年灾情损失统计表”。]尤其以1940年的灾情最为严重,致使当年的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群众生活艰难至极,边区的粮食供应陷入极大的紧张和恐慌。
由于抗战开始后,党内外普遍存在着重军事轻经济的思想,加上种种内外原因,导致当时推动生产运动的成效和影响并不大。但边区的生产运动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是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39、1940年,全边区开荒170余万亩,粮食产量和牛、驴、羊数量都有较大增长。1940年,部队已可自己解决一个半月的口粮,并解决了部分装备补充。机关学校也投入生产运动。从中央和边区领导人到勤务员和青年学生,全体动员上山种地。与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边区的工业建设也迈出了最初的步伐。
在1938年12月到1940年这个阶段,一方面是边区自身开展了生产运动,另一方面边区也还有一定的外援,即国民党政府尚给八路军发放一定数额的军饷和国内外募集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