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背景

时间:2015-07-05  【转载】   来自于:中国青年网    阅读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共赴国难宣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南京国民政府不仅承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合法地位,而且八路军的军饷由国民政府供给。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之后,日本开始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其主要的侵华军事力量转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几次会战损失巨大,虽然迟滞了日军的大进攻态势,彻底打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军事部署,但是也因此导致中国社会各党派各 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对抗日前景悲观失望的情绪,国民党积极抗日的政策至此也开始出现动摇,在日本军国主义诱降分化政策的影响下,于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会后颁布了《异党问题处理办法》、《陕甘两省防止异党活动联络办法》等反共文件。为配合其反共政策,国民党不断向陕甘宁边区周围增加兵力,加强军事封锁。1939年,直接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北线有第22军、新编第1军、第4军等3万人;西线有第42军、第57军、第11军、第12军、第81军等10万人;南线有胡宗南的第1军、第3军、第16军、第17军、第36军、第90军、第93军等近18万人。


  1939年11月,国民党又召开五届六中全会,实行把“政治限共为主 ”改变为“军事限共为主”的政策,并发出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的密令,蓄意制造反共摩擦。


  包围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制造摩擦事件,1939年至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制造了大小几十次军事摩擦事件,较为突出的是:陇东分区的两次事件;关中分区的旬邑事件和淳化事件;绥德警备区的国民党专员何绍南的叛乱事件等。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使边区的面积由129608平方公里减少为98960平方公里,人口由200万减少为约150万。


  1940年蒋介石调集以嫡系胡宗南部为主的大批部队(最多时总兵力达50万人),分驻在边区周围各县,形成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接泾水,东到黄河的五道包围封锁线(北边二道,南边三道)。在这几道封锁线中,靠近边区周围的封锁线特别严密,不仅含野战工事,永久工事,而且每隔一定距离,依靠地形筑有碉堡,重要地段上由胡宗南的正规军把守。北边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4,500多个,南边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6,300多个。仅洛川至黄陵间80华里的地段,就有518个碉堡。还在边区周围增修了20多个飞机场。 为了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国民党政府在进出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哨卡,严密监控,切断了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并采取各种办法干扰和破坏边区的财政经济。他们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又以法令禁止国统区的物资,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进入边区,为者以“走私”论罪,物资没收,货主法办。他们还在边区附近组织边币与法币兑换的黑市,利用兑换差价影响边区的物价,引诱走私,扰乱金融市场,破坏边区财政。


  国民党的军事封锁、军事蚕食、经济封锁,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