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大生产运动的经济形势

时间:2015-07-05  【转载】   来自于:中国青年网    阅读

    1937年至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形势是: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的经济政策,使陕甘宁边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在制造反共摩擦、对边区进行军事封锁的同时,还对其进行经济封锁。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的全部军饷,使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


    财政依赖外援


  在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


  陕甘宁边区财政,除取之于敌(即在战争中夺取敌人的辎重、粮秣和资财,没收汉奸卖国贼的财产以充实抗战经费)外,主要是依靠国民政府拨款以及外援与捐献。


  外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军饷,一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外援占边区财政收入约50%到85%。


  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政府每月发给八路军60万元(法币)左右的军饷,当时法币的价值较高,1元可兑银元1元。另有海外华侨及各方进步人士捐款给八路军,这两项就占边区1937年至1940年财政收入的70%左右。


  国民党政府对八路军的发饷数目,是根据协议对八路军三个师按4.5万人计算。每月发给军饷,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米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费7万元等,至完全停发之前,每年略有小小增减。军饷的领取,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向军需局领取。


  国民党对八路军发饷,一般情况下尚能遵守协议发放军饷。但是,比如1939年冬至1940年春,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国民党就对八路军停发军饷。事件平息后,经中共方面 据理力争,八路军在1940年4月份又领到拖欠了半年的军饷。


  从1937年7月到1940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收到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计16405340元(法币),(张扬:《陕甘宁边区是怎样“休养民力”的》,载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平均每年在400万元法币左右。


  陕甘宁边区,1938年11—12月,香港汇款50万元法币,孙夫人宋庆龄汇款6万元法币,重庆转来汇款8万元法币,西安1939年1—2月汇款59.0948万元法币,其他汇款7万元法币,5个月之间,捐款达到130万元法币。(贾康、赵云旗《论抗日战争初期的财政政策与方针》,载《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年第8期。)从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共收到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捐款法币8120234.39元。 


  1937年至1940年外援金额及占当年边区财政收入比率为(法币):1937年,4563.9万元,占年财政收入77.20%;1938年,46.8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51.69%;1939年,566.4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85.79%;1940年,755万余元,占年财政收入70%。


  除外援外,其余的财政收入来源是少量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包括没收款、罚款、土地登记手续费等)。这几项收入缺1937年、1938年的资料。1939年税收65.8万余元;没收款9.5万余元;罚款近1.9万元,土地登记手续费0.37万元,杂项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的9.17%。1940年税收196.4万余元,企业盈余42.7万余元;公产收入0.5万元,寒衣代金42.7万余元,罚款28.5万余元;杂项29.2万余元,总计占年财政收入24.87%。


  1937年至1940年,陕甘宁边区财政虽然困难,但精打细算,尚可维持,甚至有所结余,如1938年余10.3万元,1939年余8.4万元。但1941年,边区财政出现了严峻的形势,这年财政亏空567.2万余元(注: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下称《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页。)。毛泽东回顾当时困难状况时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