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提出“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经济方针
新华网延安5月26日电(记者段博)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军饷,并对陕甘宁边区实施经济封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出现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毛主席在形容当时的困难时指出:“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
战胜困难来自于党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决策,中央根据实际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总方针。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阐明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使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的生产运动取得巨大成绩。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并每年向政府交纳1万石公粮,创造了古今中外建军史上的奇迹。
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创造。边区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边区银行积极开展存、贷款和汇兑业务,积累资金,支持生产。
1943年春,毛泽东挥笔为陕甘宁边区工农业生产成绩展览会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
延安革命纪念馆专家米世同、延安大学党史专家高尚斌等认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经济方针的提出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边区政府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