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及意义
【摘要】:在大生产运动中,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解放日报》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于1942年4月1日开始进行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对大生产运动不遗余力地宣传报道,最终确保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并大获成功。《解放日报》的成功宣传,是党报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对群众办报党报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
【关键词】:《解放日报》 大生产运动 宣传 历史意义
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初,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解放日报》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于1942年4月1日开始进行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对大生产运动不遗余力地宣传报道,最终确保了大生产运动的顺利开展并大获成功。《解放日报》的成功宣传,是党报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对群众办报党报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
一、《解放日报》对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宣传
(一)通过改版,确保反映大生产运动的内容占据主要版面
改版前的《解放日报》是“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即延安)” ,如1942年3月31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是《红军楔形攻势猛进,中路突破敌防卫战线》,标题中的红军指的是苏联红军,内容所报道的是苏德战争的情况;不仅如此,当天的《解放日报》头版除了社论《确定今年征粮总额以后》跟边区生活息息相关以外,12条新闻全部是外国的消息,来自路透社、塔斯社及外国报纸等,除此以外,没有一条是反映陕甘宁边区甚至是国内的。
这种状况在4月1日《解放日报》宣布改版后便得到了根本改变。4月1日的版面基本分布为:一国内各解放区、二陕甘宁边区、三国际新闻、四副刊和各种专论。当天头版的所有标题依次是 :
《边参会减征公粮公草决议:审慎分配各县数字,较重之县应予减轻》
《中央党校再度改组告竣,确定新教育计划》
《中国留美飞行员第一批训练完毕》
《敌在华各地掠夺棉花五百万担》
《华北敌又开始强化治安》
《桐油无法外运,奖励内销制代用品》
《敌伪驱逐法币,低价收购我物资》
《监院巡查团在浙查办囤积》
《伊洛瓦底江前线,英坦克师击退敌寇》
以上所述10条消息,9条反映国内,1条反映国外。这就是说3月31日国内和国外消息数量比是0比12,4月1日便变成了9比1。
下面两个表格将头版新闻分为国内、国外两部分,以此为标准对改版前后各5天的情况进行了对比:
1.改版前:
时间
地区 3月27日 3月28日 3月29日 3月30日 3月31日
国际 8条 10条 10条 14条 12条
国内 1条 0条 1条 0条 0条
2.改版后:
时间
地区 4月1日 4月2日 4月3日 4月4日 4月5日
国际 1条 0条 2条 1条 3条
国内 9条 11条 7条 8条 4条
对比显示:《解放日报》通过改版,首先在版面上确保了对国内的宣传报道,使得《解放日报》反映人民生产实践的内容占主要部分。
随着大生产运动的不断推进,头版新闻有更加注重各解放区生产实践活动的倾向,在选材上十分注重民生问题,突出与人民群众在地理、生活、心理上的接近性,形成独特的拟态环境,让大生产运动入耳入脑入心。现以1942年5月1日——5月8日的内容进行说明:
5月1日第二版头条以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报道题为《中央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启示》的消息,全文共涉及到六方面的问题,皆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相关:“第一,关于工资问题;第二,关于农村劳资问题;第三,关于工时问题;第四,职工负担与支差问题;第五,职工会的组织问题;第六,职工的主要工作任务。”5月2日劳动节,报馆休息一天。5月3日第二版大篇幅报道《清涧喜雨,农民纷纷增开荒地》。5月4日二版刊载《边区政府精兵简政。》5月5日二版《固林放棉贷卅万元,民众计划大量植棉》。5月6日头版《东三县完成植棉计划,延川党政协助农民春耕,警区农民问题种种待解决》;5月7日二版《晋西北降雨》。5月8日二版《雨后土润,各县春耕广泛开展》,另辟副题《各地政府要抓紧农时,保证春耕计划最后完成》。
以上所述内容,有降雨,有农时,有春耕植棉,有工资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大生产运动中一幅生动的春耕农忙图,《解放日报》通过改版,确保了反映大生产运动的内容占据主要版面。此后的许多宣传,如对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的报道,都是卓有成效的。
(二)树立典型,在新闻报道中热情讴歌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人物
“人民群众创造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先进的工作方法、经验改革和业绩,以及他们在这种创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境界、道德风貌,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 解放日报在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中树立了很多典型,最为典型的、人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例子便是劳动英雄吴满有。
1942年5月5日,《解放日报》刊载署名为莫艾的长篇通讯《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记模范劳动英雄吴满有》,此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吴满有“民国十七年的秋天”“沦落到延安府” ,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他不怕苦,不怕累,玩命地工作,通过艰苦奋斗最终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全文语言平实朴素,倍感亲切。如:“当时延安虽然是一个大城市,但朱门酒肉臭的豪势,并没因吴满有没有饭吃,布施一粒小米;也没有因为吴满有需要种地,而拨给他一小块的荒地;茫茫人世,诉苦是没有地方的,做工吧,总要一点生产工具,但这也是毫无办法可想的。于是就把十一岁的女儿,换的了二十四元的代价……”
接着,5月6日的头版便发表社论:《吴满有——模范公民》,号召整个解放区向吴满有学习:“今天边区所有的人民,不论哪一个阶级都同样享受着充分的民主权利,都一致为抗战而努力,都一样的受着政府的正确的经济政策之培育和扶植而得以自由的发展,我们希望大家都来学习吴满有,我们希望千千万万个劳动英雄模范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篇通讯,一篇评论,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典型。于是,在当时的延安甚至整个解放区都掀起了一股学习劳动英雄吴满有的热潮,纷纷投身到大生产运动的热潮。
除此以外,《解放日报》还塑造的许多鲜活的典型。如5月11日的《新华厂学习竞赛,宋老英雄为全厂模范》中的宋金山“今年已五十岁,新华化学厂肥皂厂职工……在三个月内就学会了制造肥皂的技术” ;之后还涌现了《一位工厂纺织者》、《向吴满有挑战的劳动英雄——杨朝臣》、《农具工厂号召学习模范工人赵占魁》……等等一大批劳动模范。通过树典型,《解放日报》带动了整个解放区的劳动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三)在形式上多使用口头语体,确保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收到成效
《解放日报》强调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口头语体去报道大生产运动。“口头语体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主要使用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词语,包括方言词、俚俗词、歇后语、谚语等,排斥古语词以及经典的成语。在句法上,以短句、不完全句最为常见,较少使用关联词语以及“加以,予以,给以”等形式动词。在修辞方式上,打比方多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喻体。
《解放日报》的通讯大多采用口头语体,如前文所提到的几篇人物通讯,便采用了口头语体。例如1942年8月2日第2版的一篇报道《劳勤的队伍——边保第一农场》,这篇文章短短四百余字,却分成9个自然段:
远远的斜川上,有一群人正在除草、施肥。这些是轻病号,他们做轻微的劳动。在靠近水井旁边,水木工忙着建筑一所造纸的作坊。
劳勤回来应该午睡的时候,青年排的三个战士却在临帖习字。十八岁的连通讯员在看边区实用读本,伶俐的小勤务员吴学易,拿着新文字课本在向人请教,青年文书罗健怀着焦急的心情,和家人商量学习的计划。
仅占连四分之一的识字的人,他们天天在渴望得到一点新的东西。
……
勤劳英雄耿占鳌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这几年当中,工作非常进步,身体也是很舒服的,各方面都不困难,我现在为革命服务,不能回来孝敬大人,望你很好地保养身体。”
这样的报道采用口头语体,读起来通俗易懂,充分考虑了当时受众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让受众喜闻乐见,增强了宣传效果。
二、历史意义
《解放日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无疑是很成功的。其历史意义也显得尤为突出:
(一)通过宣传,确保了大生产运动的成功
在《解放日报》的带头宣传下,各解放区机关报纷纷响应,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场,指导着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经过3年的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敌后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同甘共苦。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使解放区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粉碎了敌、伪、顽的封锁,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经济工作干部。
(二)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坚持群众办报
《解放日报》在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中始终呼吁党报要“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并对“我们以最大的篇幅供给了国际新闻,而对于全国人民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奋斗,缺乏系统的记载”作了自我批评。这种改变,很好地做到了以我为主、贴近群众。
除了版面安排发生变化外,普通劳动人民的事迹也上了头版头条,如对劳动模范吴满有的报道。以后还报道了许多重要的典型:杨朝臣、赵占魁、郭凤英等。有统计,仅1943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多达600名以上,有关南泥湾和南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达40余条。这种典型报道的象征理解所发挥的社会动员力量非常巨大,有效推动了大生产运动一浪接一浪地向前发展,达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即使在今天,党报头版头条中普通人出现的频率少之又少,党报当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新闻报道,使新闻报道主体很好地得到回归。
农村办报和城市办报是有区别的,在语言文字上要求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因为当时党报的宣传对象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工农干部。为此,《解放日报》特意指出要 “各地党报的文字,应力求通俗简洁,不仅是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是稍有文化的群众也可以看。通俗简洁的标准,就是要使那些识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识的人们听了别人读报后,也能够懂得其意思。”1944年2月26日,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中说,我们是在农村里办报,这与在大城市里办报又大不相同,所以大城市里适用的方法,在我们这里不能照抄来用。当然,这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更重要的也是文风的改变。《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党八股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为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优点。
《解放日报》在对大生产运动的宣传中所形成的新闻传播体制、话语修辞、叙述结构等对新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正经历巨大的转型,社会发生结构性变迁,话语的空间和型态尚在发展之中,如何实事求是地发扬历史优良传统而不是教条主义的照搬照用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而这也正是《解放日报》对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宣传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