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水杨明甫 平西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典范
1944年11月,晋察冀军区在保定涞水召开群众大会,领奖台上一人,站如劲松,神采奕奕,一身农民打扮透着耿直与朴实。他就是被晋察冀军区评为劳动英雄的涞水野三坡镇厂村人杨明甫。
杨明甫,1920年出生于曲阳贫苦农民之家,1926年随父母逃荒至涞水县野三坡镇厂村落户。父亲于34岁时染病无钱医治去世。为了生存,母子二人只能以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讨饭为生。受压迫受剥削的现实锻炼了杨明甫坚强的革命意志。1938年平西根据地建立,镇厂村位列其中。杨明甫寻到了光明,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担任村除奸组长、村抗联主任、区农会委员、村拨工队长兼合作社副主任,并于193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野三坡处于平西根据地的核心地带,野三坡人民对抗战的支持引起了日军的仇恨,他们不断地对野三坡进行拉网式的扫荡。1941年以后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为了度过难关支持抗日,杨明甫带领大家开垦荒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他积极劳动,省吃俭用,于1943年新开了十二亩地。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侍弄这些地。1944年共收获了粮食三十多石,除自家吃和交公粮外,还存在合作社一石五斗米,预备救济灾民用。杨明甫在大生产运动中组织了拨工队、抗联会,全村49个男劳动力,39个女劳动力。七人一组,自由结合,实行种、管、收拨工互助。儿童也组织起来。他又把合作社小组、抗勤小组、民校小组都结合在一起。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劳动既提高了劳动热情又可学习文化。
杨明甫领导拨工队,采取等价变工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防范敌人进犯,他领导村民抢种抢收,坚壁清野。拨工队自组起后,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44年村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达到616石。1945年他带领村民开荒、修滩地40亩,开渠两条。部分旱地变水田提高了产量。
产量的提高使家家有余粮。交给国家抗日的公粮也随之增多。这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斗争。在生产中他劳动在前,吃苦在前,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为搞活合作社,冬季农闲他又组织人员搞运销。每天平均收入百元左右。并把原来以户为单位入股改为以人为单位。野生中药材、核桃、杏仁、禽蛋、短工都折成股金。很快把股金扩大到五千多元。合作社收入全部用于支持抗日。
同时添设了一个医药股,吸收当地中医,用变工或抽红办法为当地百姓治病。他在生产中发扬革命互助精神,帮助困难群众度过难关。1943年,镇厂村遭受自然灾害。有七户农民打算弃家逃荒,杨明甫发觉后。立即劝阻并献出七斗玉米,并组织了借贷所,动员富户借出粮食,支持困难户度过灾年。
杨明甫的事迹传出后,平西根据地广大农村、机关、学校和各文艺团体以打霸王鞭、扭秧歌、拉洋片、歌曲和小型话剧等多种文艺形式,广泛传颂他的英雄事迹。各地掀起了向杨明甫学习的高潮。杨明甫成为了平西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劳动典范。
1944年《晋察冀日报》以《涞水劳动英雄杨明甫》为题发表专题文章。挺进剧社曾到杨明甫家采访、体验生活,编演了杨明甫的话剧,深受群众的欢迎。1944年杨明甫出席了晋察冀群英大会。会上,杨明甫被评为劳动英雄,荣获奖章一枚,并奖给骡子一头、镰刀一把、毛巾一条。(王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