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电影《开罗宣言》背后隐藏的主旋律尴尬
《开罗宣言》海报引争议
腾讯娱乐专稿(文/Outlaw)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拍摄一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式的明星荟萃献礼片,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开罗宣言》,却因人物海报中用毛泽东取代了参与开罗会议的蒋介石,而被指篡改历史,成为近日的热门话题。
众所周知,《开罗宣言》乃是1943年11月22日-26日,由当时的美、英、中三国首脑于埃及开罗举行的开罗会议之后的产物,当年代表中国参加开罗会议的是蒋介石与宋美龄,罗斯福甚至公开宣称蒋介石是“四强首脑之一”。当时的日本战败之势已经初露端倪,罗斯福希望组织中美英苏四国,商讨对日作战计划及战后对日惩戒问题。同时,也希望借此会议,支持中国政府继续在对日作战上出力,因此,他说服了对中国不屑一顾的丘吉尔,并三次发电报邀请当时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与会。不过蒋介石有所顾虑,他担心无法同未与日本决裂的苏联达成一致,并影响苏联对华援助;另一方面,也深怕苏联以中共问题作为谈判的前提条件。直到确认苏联不参加开罗会议,蒋介石才松了一口气,欣然赴会。
《开罗宣言》的意义在于,声明将“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三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因此,《开罗宣言》不但明确了战后日本归还侵占的中国国土的义务,而且也是中国第一次以国际大国的身份与英美共商要事,提高了国际声望。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拍摄的是开罗会议,而不是在历史上更加重要、但中方不曾参与的德黑兰会议的缘故。
其实,在影片的预告中,蒋介石并未如这次的单人海报一样,尴尬缺席,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影片可能更着重突出的,是毛泽东对于开罗会议的表态支持。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在最终的成片中,或许不至于出现让毛泽东和斯大林参加开罗会议这般明显的史实错误,但是目前的宣传态势,又不由得让人们有这样的担忧。考虑到导演一栏里是前些天因为被拐女教师事件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嫁给大山的女人》导演胡明钢,更是让人为影片的三观取向捏一把汗。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秋之白华》,近年来的主旋律献礼片,由于政治动机于倾向过于明显,境遇都颇显尴尬,看起来,《开罗宣言》也不免于此。事实上,在一些特殊时期与节日,拍摄某些特点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是世界各国都在做的事情。二战期间,美国就曾派约翰·福特和弗兰克·卡普拉等顶级大导前往战场拍摄纪录片鼓舞军威,霍华德·霍克斯和拉乌尔·沃尔什等大导也在后方拍摄了宣传意味极浓的《约克军曹》和《马革裹尸还》,但由于导演技法出众,这些影片即便不足以跻身影史殿堂,至少也是赏心悦目的水准之作。
回顾我们自身,90年代初制作的《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同样是主题鲜明的主旋律献礼片,却也有值得称道的场面调度和史诗气质,其中部分场面被认为可与苏联的《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而如今,在《战狼》这样与民同乐的主旋律电影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后,又会给我们的国营电影制片厂什么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