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解析苏联红军对日最后一战始末:堪称范例
资料图:向苏军投降的日本关东军汽车兵。
参考消息网8月17日报道 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网站8月11日发表题为《苏联红军在二战中的最后一役迄今仍为人称道》的文章,作者为维克托·巴雷尼金,编译如下:
苏军在远东发起的满洲战略进攻在作战思路和技巧上都称得上是杰出战役案例。苏军在卫国战争期间积累的所有军事思想都在这次战役中有所体现。该战役被外国视为改进未来战略战役的基础也并非偶然。
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之后,东亚国家和太平洋地区仍在燃烧着战火。朝鲜、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中国部分领土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美英两国政府在评估军事政治局势后意识到,只有摧毁日本陆军才能迫使日本投降,要想尽快获胜离不开苏联的参与。
调兵遣将 严格保密
苏联政府同意参加对日作战,首先是出于同盟国的责任。考虑到日本的侵略政策,苏联被要求确保本国远东边境的安全,并加快结束二战进程。
在二战期间,“满洲”境内驻有多达40个日本师,一直对苏联虎视眈眈。日本推迟进攻苏联只是因为它想先完成在亚太地区的侵略计划,之后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在红军的打击下,希特勒德国无条件投降了,日本陷入全面孤立之中。在“满洲战役”打响之前,在伪满洲国和朝鲜境内集结了大量军队。其主力是山田乙三率领的关东军。在这次战役开始前,苏联面对的敌人有逾百万军人、6000多门各类大炮、1000多辆坦克、近2000架飞机和25艘舰艇。此外,在与苏联和蒙古接壤的地界还有17个日军设防区。
考虑到存在被侵略的风险,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集结了大量军队,并不断扩大军力。但要落实对日军作战的计划,仍需大量调遣军队。在筹备远东战役期间,苏军必须解决由于作战区域偏远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开辟这一新战略阵线要求整合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资源,将大量军队运送到1.2万公里之外。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优先将在西方参战过的部队调派至远东。总之,在对日作战中担当主力的不是那些整个二战期间常驻远东的部队,而是后来调遣过去的、拥有在相似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作战经验的部队。
在往远东调兵遣将的过程中,苏军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甚至就连最高统帅部的部分普通军官都不知道,这批部队是往哪里部署、执行何种任务。在极短时间内将如此规模的部队投放到这么远的地方,这在二战乃至战后迄今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苏军司令部成功地实现了主要目标:日本情报机构知道苏军在做作战准备,但竭尽全力也无法确认苏军投放兵力的截止日期和数量。日本人对远东苏军兵力的构成也没有正确的推测。
目标明确 思路清晰
为了统率和协调陆军及海军的行动,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5年7月30日下令成立一个新的领导机构——远东苏军总司令部,8月2日下令成立远东苏军总司令部参谋部。
为推进远东战役,苏军设置了三个方面军:远东第1和第2方面军以及后贝加尔方面军。与之配合行动的还有3支空军部队、3支防空部队、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阿穆尔河区舰队。
各方面军的司令都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成功地确保备战措施高度保密,以备突然发动战争。所有机密文件都是他们本人亲自书写,不借助任何打字员或绘图员。士兵培训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此次战役的目标是摧毁日本关东军,解放中国东北和朝鲜,加快结束二战。
这次战略进攻的果断目标决定了其主要作战思路,即后贝加尔方面军从西边包抄,远东第1方面军从东边包抄,在其他兵种的协助下,深入敌军腹地,包围敌军主力,将其化整为零,分而歼之。远东第2方面军负责攻打哈尔滨,同时配合分割敌军。
出奇制胜 掌握主动
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不寻常的开端——进攻前没有炮火准备。8月8日晚,三个方面军的先遣营和侦察队在边防军人的护送下悄无声息地穿过边境,在敌军尚未反应过来并开火时就在多地攫取了敌人的防御工事。黎明时,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方面军的主力已通过边境并发起进攻。在日军发现苏联先遣营行动并展开防御的地方出现了战斗,但苏军大部队绕开了这些交火点。
总体上苏军在头几个小时出其不意的进攻中占据了优势,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苏联的突击行动令日本政府惊慌失措。时任首相铃木贯太郎8月9日称,“苏联今天早上对我们开战,这将我们置于绝境,不可能再打下去”。
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先遣部队在8月11日穿越了大戈壁,向大兴安岭西面挺进,到8月14日晚已向东北纵深推进250至400公里,进入了满洲腹地,并在8月19日至20日攻取了长春和奉天。
远东第1方面军在林区山区行军艰难的情况下突破了强大防线,占领了7个日军要塞区,向“满洲”纵深推进120至150公里,并在8月19日攻占了哈尔滨和吉林。
远东第2方面军则在通往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的要道上作战,在8月19日攻占了松花江。
短短6天时间,苏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关东军打得溃不成军,在8月19至20日完成了战略进攻行动的目标。
面对不可挽回的战败局面,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投降。第二天铃木 内阁垮台。从8月19日起,接到天皇投降命令的日军几乎全部投降。8月底部署在“满洲”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及敌军其他力量被完全解除武装。
1945年9月2日,在停靠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签署投降书仪式。
成果卓著 经验宝贵
苏联红军击溃日本关东军的战役凭借其巨大规模和一系列特点而堪称杰出战例。其主要特点为:先遣部队隐蔽性好,集中部署大量部队;方面军先遣部队在夜间出奇进攻,进攻前没有炮火准备;首轮打击势头猛烈,在第一梯队部署了尽可能多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方面军进攻速度快,迅速包围敌人;在行动筹备时期就建立好稳定的部队指挥系统;行动范围广——战线横跨5000公里,纵深200至800公里。
在“满洲”战略进攻行动中,苏联军队23天内给日本武装力量造成了二战期间最惨重的损失——超过70万人死伤。苏联损失了1.2万人——对这种规模(双方共有270多万人参战)的战略行动而言损失极少。
此次行动的战略目标在战役伊始就已达成。备战和在山区林区以及草原和沙漠进行大型战役的经验丰富了苏联的军事战略。
苏日战争的主要成果是将中国和朝鲜从日本多年的占领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