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汉奸为何害怕“杨疤子”、“飞毛腿”?
简介:杨润甲(1921—1993)门头沟灵水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底,于1939年3月参加抗日工作,同年九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路军。编入平西七团后,历任七、十一、十三连党支部书记, 指导员等职。1943年调到蔚(县)涿(鹿)、宣(化)武工队任政工组长,在蔚涿结合部开辟根据地,后调到地方工作,任宣化六区区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杨润甲奉调随平西七团由连排干部组成的武装工作队,开辟蔚县、涿鹿、宣化、阳原、怀安广大地区,在工作中,他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在蔚、涿、宣、阳、怀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中,杨润甲成为有口皆碑的抗日英雄人物。
幼时的杨润甲学业优秀,会写一笔工整的小楷,抗战前本来是前桑峪村的小学教员。“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犯北京西山地区,一把大火将灵水村三、四百户的村庄烧成一片焦土。蒋介石派卫立煌带了三个师人马迎战,其中第十师师长李默庵的师部,就住在灵水。结果国民党军队在髽鬏山打了败仗,杨润甲感觉很愤懑。
1938年春天,灵水一带来了共产党领导的宋(时轮)邓(华)支队,人数不多,装备更比不上国民党的部队。就是这样的部队,却专找日本鬼子打,还宣传发动老百姓抗日,誓死不当亡国奴。杨润甲也决心投身抗日行列,1939年8月,离开家乡参加了抗日的队伍。由于工作积极,同年8月经董铁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杨润甲转战来到蔚(县)涿(鹿)宣(化)地区,又奉命从武工队抽出改做地方工作,以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为主要任务。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杨润甲机智地与土匪周旋,先后收编5个土匪团伙共700余人,惩治了冒充八路军进行“绑票”的土匪“四方鳖”等,开创了宣化县抗日的大好局面;日军投降后杨润甲又只身进入伪军据点,历经艰险,迫使五股伪军共五百余人接受八路军改编,促成沙岭子镇“兵不血刃”获得第一次解放;从1943年杨润甲被任命为蔚涿宣联合县六区区长起,到1945年8月前后,他相继担任了宣化县抗日政权的四区区长,五区区长,六区区长,八区区长,被抗日群众誉称为“总区长”。
杨润甲个子不高,苗条体型,天生机灵。儿时因患天花病,脸上留下一些疤痕,后来被称为“杨疤子”、“飞毛腿”,这外号的知名度要比他本名更响亮。日本鬼子、汉奸一听“杨疤子”、“飞毛腿”就吓得丧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