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及其起源
近年,据传媒的报道,有些佛家寺院在腊月八日煮腊八粥施众。不仅佛教信徒,即一般民众也乐往喝一碗腊八粥。谈腊八粥的民俗与其起源,不能不谈它与佛家的因缘。南朝梁时僧佑《释迦谱》说释迦牟尼因长时间苦修,身形消瘦,有若枯木。有一牧羊女献上乳粥,释迦牟尼喝后,体力恢复,因而成道。其成道日,正是腊月八日,后世佛徒因此于此日煮粥、喝粥,以表对释迦牟尼的纪念。
这个故事大约是附会而成,印度传说向谓释迦牟尼所食为乳而不及粥,中土之人好食粥,腊八粥之起或另有根源。食腊八粥的风俗起源,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我相信孟元老的记述是确实可靠的,宋代都城开封僧俗都煮食腊八粥。但食腊八粥之俗不一定即源于宋代,可能是宋人对前代食俗的传承。腊八粥的原料构成,大体用米,包括大米、小米、高粱米等;豆,包括红小豆、绿豆、黄豆、芸豆等;另外用花生、白果、枣、栗、桃仁、杏仁、菱角、香芋、柿饼、瓜子等。腊八粥所用原料品色,有的以八种为限,有的并不限于八种,有不及八种,也有多于八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腊八粥的主原料是米与豆,同时腊八粥一般要煮成红色。除了放入红小豆、红枣使它呈现红色外,古人常以红米作为腊八粥的主料,称“红糟粥”,在没有红米的情况下,则常用朱砂煮入粥中,叫“朱砂粥”。米作为腊八粥的主料,理所当然。我觉得最当注意的是腊八粥的另一主料“豆”,以及它离不开红颜色的特点,如常用红小豆、红米,或用朱砂煮粥,将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染红杂煮等。腊八粥的起源和它的功能之谜,很有可能隐藏在它的这些特点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腊八粥之名,上面已经说到,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但“腊八”之名的出现,却要早得多。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到那时人们在腊八这天有逐疫的活动。腊八节及腊八喝腊八粥习俗的形成,很有可能与从前的逐疫之俗有关。逐疫也称傩,是古代一种礼仪,它有歌有舞,舞者常常要戴上假面具,手执戈盾斧剑弓箭等兵器,作驱赶鬼怪之状。腊月的傩,以后发展到正月的活动,在民间影响极大。
傩神及附从的侲子常穿红色的衣服,我以为应该和人们的红色信仰有关。民间以为鬼不敢触碰红色的东西,故常以红布、朱砂、朱印、朱笔、动物的血液等物驱鬼避邪。
而豆,特别是红色的豆,人们也赋予它神奇功能,晋人葛洪《练化篇》云:“正月旦,吞鸡子、赤豆七枚,辟瘟气。”甚至《本草纲目》中也充满了类似的记载。此或亦基于豆类作物的某些药物功效,但术士们对它的神化恐是更重要的因素。到南朝的梁代,已有将赤豆与米煮成赤豆粥来驱邪之俗了。
我以为,腊八粥的前身很有可能就是赤豆粥,腊八粥的原料构成当然与赤豆粥已有不同,然它很有可能是在赤豆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正史的国家典礼我们看不到“腊”或冬至祭礼有颁赐赤豆粥等食品的记载,那我们只能认为它是民间的产物,基于信仰的因素,民间开始在腊月和正月的有关祭祀礼俗活动中(如傩)播撒或食用赤豆粥,以逐疫禳鬼。后来人们在赤豆粥中加入了其他许多原料,使它在发挥传统的逐疫功能的同时,日益成为节日的可口食品,点缀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我们不能设想腊八粥就产生于宋代,是宋代佛教僧人的创造,它大约是南朝梁代到宋这一时间段的民间产物,后来佛教僧人将它拿来作为布施之物,同时在原料与做法上作了改进,并将它作为腊月佛寺活动的特定对象,从而赋予它腊八粥的名称,从这个意义说,腊八粥的产生与佛教也有关系。对于一种风俗的起源,从前士人往往着眼于大传统,把此风俗与释迦牟尼挂钩,显然也与佛教在我国是强势文化有关。但是一种风俗,它为什么不可以源于小传统呢?腊八粥的风俗为什么不可以源于民间呢?端午节吃粽子,我们不是已经承认那是民间百姓纪念屈原的产物吗!好在腊八粥的特点本身却揭示了它的功能,从而也为我们找到它的起源提供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