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347具遗骸埋骨异域71年后归国(图)
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10月28日讯 今天上午,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等多家单位发起的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发布会,据介绍,11月5日,将会有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从缅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1942年,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取得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介绍,经过四年多的筹备与考察,他们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启动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一期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347具(因有的葬坑是多人合葬,该数字为骨骼鉴定专家依据一个墓葬单位中的最小个体数初步判断出的数据,实际数据需DNA鉴定报告全部完成后才能确定)。
此次由民间机构发起的遗骸寻找活动,邀请了多家专业机构参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为遗骸发掘小组负责人。
陈靓教授介绍,由于气温、降雨等环境因素加之人为破坏,此次发掘的远征军遗骸保存状况欠佳,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例。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帽徽、子弹、手雷,以及钢笔、戒指、相框等。还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好的胸章,上面写着:陆军新编第三十师步兵九十团第二营六连列兵陈海坤。
此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据了解,此次活动得到了缅甸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中缅友谊一个很好的见证。根据安排,11月5日中午14时,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将于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入境;11月6日上午8时,将于云南省施甸县由旺镇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指挥部旧址举行遗骸的暂厝仪式。
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与施甸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遗骸安葬地为位于施甸县太平镇的孩婆山。施甸县人民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不少于1000亩的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秘书长王小军介绍,在完成一期寻找到的遗骸归国活动后,将继续在更大范围展开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工作,直至找到最后一具英烈遗骸。
【延伸阅读】香港文汇报:中国远征军逐寇出国门 芒友喜会师
美制吉普吸引了许多参观者。丁树勇 摄
中新网8月20日电 香港文汇报20日报道称,在二战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国段末端、云南瑞丽畹町的1,200米路段,集中了13座博物馆,其中,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藏品众多,沿馆墙蜿蜒摆放的军绿色美式“威利斯”吉普车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吉普车正向世人诉说着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和盟军反攻滇缅、驱逐日寇于国门之外,于缅甸芒友胜利会师的烽火岁月。
在云南瑞丽畹町的乡间公路上,时常见到老式美国吉普驰骋,驾车的干练男子杨自文在畹町从事翡翠生意,他花了16年时间,由缅甸各地征集105辆“威利斯”美式吉普,向世人展示中国抗日战争的一段辉煌历史。
收集105辆 记芒友会师
杨自文把征集“威利斯”吉普的目标定在105辆,是因为二战中的滇缅印战场有一次著名的“芒友会师”: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分别由滇西和缅北发动反攻后,于畹町附近的缅甸芒友(今称“木姐”)胜利会师,而缅甸称芒友为“105码”;芒友会师时正好有105辆“威利斯”吉普在胜利会师的三军行列。而另一个寓意则是,芒友会师打通史迪威公路后,美国的筑路专家皮克将军曾率领车队从缅甸经畹町桥入境,其中亦有105辆威利斯美式吉普。
杨自文希望通过105辆“威利斯”吉普,铭记中国远征军将日寇由畹町驱逐出国门的历史。
翡翠兑吉普 一发不可收
杨自文收藏美式吉普最初缘于其对越野车的偏好。1997年,在与缅甸刘姓商人做生意时,杨自文见到刘父自用的、仅在影视中见过的美式吉普,没想到竟是二战中赫赫有名的“威利斯”吉普。
1941年问世的“威利斯”专为战事研制,用途多多:除运送人员和武器弹药外,放倒前风挡可装上重机枪或无座力炮;装上电台等便成通信车;稍事伪装可充作侦察车;安装担架可用于战场救护;装上装甲可充作轻型装甲车作战;装上螺旋桨和防水外壳可作为两栖登陆车使用;而用作将军的坐骑时则是指挥车。
二战中,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甚至将其列为“赢得战争的三大武器之首”,曾有战地记者将其说得“像狗一样忠诚,像骡子一样强壮,像羚羊一样机敏”,即无所不能。
“威利斯”的传奇故事令爱车人杨自文十分兴奋,他最终以一块价值不菲的翡翠毛石兑下该台美式吉普。
战争遗物多 渐堆积如山
自此,杨自文收集美式吉普的事不胫而走,许多中缅两国边民将当年滇缅印战场的遗物送上门来,杨自文来者不拒,一一沽价收集。
2007年,杨自文提出创办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令现为畹町边关文化园园长的王繁华很是吃惊且感荒唐,据其所知,当时内地尚无私人创办纪念馆的先例。然而,令王繁华更为吃惊的是,当打开库房门时,各种战争遗物堆积如山。而真正促成杨自文创办纪念馆的,是其征集“威利斯”吉普的决心。
杨自文了解到:在二战中的滇缅印战场,盟军共投入该型吉普车1,500辆,战事结束后大部分为缅甸当地人士购买自用。由于年代久远,一些车辆报废灭失,一些被拆卸零部件以供其他车辆维护保养之需。“威利斯”吉普在缅甸尚存的已不足300辆,加大了杨自文征集困难。
杨自文大规模征集“威利斯”吉普始于2011年,他曾多次奔波缅甸腊戌、曼德勒多地,一处处寻找、一辆辆征集。一次,杨自文自缅甸生意伙伴口中获知,腊戌一名官员自用的一台“威利斯”吉普疑似当年盟军将军的坐骑,杨自文经半年多交往才向车主提出征集想法。该官员倒也慷慨答应了,并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特别喜欢远征军的一些遗物。”这台仅重新做过车漆、其余部件并未大动的“威利斯”吉普,令杨自文如获至宝,他从中国采购了一批家用电器、日用品相赠。
至于16年间征集105辆美式吉普和诸多抗战遗物,究竟花费了多少资金,杨自文也已无法计数。
日寇军刀见证滇西反击战
在中国远征军抗战博物馆,一把日军指挥刀置于显眼处,默默地讲述着当年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的最后一仗:黑山门回龙山战斗。
“这是当年参加黑山门战役的远征军后人捐赠的。”畹町边关文化园园长王繁华清楚地记得,2012年的一天,一名樊姓女士找到王繁华,向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馆捐赠一把日本军刀,是其继父参与黑山门战斗的战利品。
经考证,樊女士继父是远征军36师107团1营副营长,其缴获的军刀为日军56师团148联队3大队情治中队队长伊春藤中佐所佩,伊春藤在战斗中被炮火击毙,刀鞘及刀身均遗留相应弹痕。“放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樊女士说。
黑山门驱逾千残敌
记者循路来到黑山门战斗遗址纪念碑,背面镌刻着黑山门战斗简介:“黑山门系滇西国门内的第一道天然屏障。1944年末,日军兵败芒市后,集中残敌2,000余人在黑山门、回龙山一带构筑工事,负隅顽抗。中国远征军兵分多路逼近敌人,自1945年1月1日至18日,肃清外围残敌,19日对黑山门守敌发起总攻,万炮齐发,黑山门顿成火海,炮火过后我军战士突入敌阵与日军短兵厮杀,次日上午10时敌不支向畹町溃退,我军乘胜追击,收复国门畹町。”
长达8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投入数十万兵力的大型会战逾20余次,黑山门战斗或许只是一场小型战斗,很少为人提及。然而,这又是一场真正将日寇赶出国门的具体战斗,“是一场值得让后人纪念、让国人自豪的战斗!”王繁华说。
十万远征军跨畹町桥赴缅抗日
来自河南郑州的张女士因代理瑞丽红木家具而多次到畹町,近日张女士带上了丈夫和12岁的儿子,专程游览畹町,并以自己的了解,向他们讲述畹町的前世今生。
与缅甸一河之隔的畹町,是公认的抗战名镇,在抗战中与滇缅公路、南洋机工、远征军、盟军、史迪威公路一起名扬世界。畹町桥是著名的抗战“输血线”滇缅公路中方终点,也是缅方起点,十万中国远征军跨过畹町桥出国作战,打击日寇;50多万吨抗日援华物资也通过畹町桥输送到国内抗日前线;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将日寇彻底赶出国门。
这座长仅20米、宽5米、高9米的铁桥,如今被保护下来专供人叩访抒怀。旧桥东侧三四米处,是今日中缅两国边民互访、商贸往来的新桥,中缅两国的国旗在畹町新桥两端迎风飘扬,提示着们这里是中缅两国国界;而置于桥头修建滇缅公路遗留下的石碾子,又清晰地提示人们:这里有一段壮怀激烈的抗战史。“想象一下,10万远征军跨过这座小桥出国抗日,是何场景?”张女士轻声地提示儿子。
距畹町桥不远处,北汽瑞丽生产基地建设工地热火朝天,将成为面向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内地西南地区的汽车产业基地。
芒友会师 迎二战盟国胜利
1943年10月起,中国驻印军、中国远征军和盟军联合发动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中国驻印军从印度利多以南地区出发攻击侵缅日军,经一年多艰苦作战,取得胡康河谷战斗、孟拱河谷战斗以及密支那等战役胜利,乘胜向滇西畹町推进。
中国远征军从1944年5月强渡怒江天险,血战8个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重要城市。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歼灭日军第18、第56师团大部,重创日军第2,第49,第53师团等部,完成打通中(昆明)印(利多)公路、中(昆明)缅(仰光)公路的战略任务。
1945年1月27日,历经8个月血战的中国远征军与历经15个月血战的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次日,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在中国畹町隆重举行会师典礼,中、美联军并升两国国旗,共唱两国国歌。(丁树勇)
【延伸阅读】中国远征军后代十五年寻访上百名中美抗战老兵
中国远征军后代十五年寻访上百名中美抗战老兵 传承老兵精神
中新社大理8月30日电 (缪超)近日,记者前往云南大理祥云寻访抗战老兵,碰到了一位中国远征军后人——地方二战史研究者郭希柱。他充当向导,带领记者探访了家住云南驿的两位抗战老兵,两位老兵见郭希柱如见亲人。
十五年前,郭希柱大学毕业,开始寻找探访健在抗战老兵。十多年时间,他在大理、昆明、上海、美国等地寻访了上百位中国抗战老兵及美国飞虎队老兵。搜集整理大量抗战时期的档案和图片资料,编著《飞虎队与云南驿》一书。
为何寻访老兵?郭希柱介绍,其爷爷是中国远征军,参加过松山战役;爷爷的弟弟西南联大毕业后,参加中国驻印军,阵亡在缅甸密支那;爷爷两个妹夫也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郭希柱:“从小听爷爷说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十分感佩。”
此外,抗战时,郭希柱家乡祥云曾为滇西重镇,抗日战争期间驻扎远征军达10万人,云南驿机场也成为“驼峰航线”上的重要驿站。这个小县城的许多普通民众参加了云南驿机场和滇缅公路的修筑,更有许多有志青年慷慨从军抗击外侮。正是因为家庭和家乡的抗战背景,郭希柱决定大学毕业后寻访抗战老兵,研究祥云的抗战历史。
这些年,在寻访老兵过程中,郭希柱联合关爱老兵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过多位生活困难的老兵。早前,郭希柱在祥云当地寻访到一位其爷爷的战友,当时这位老兵已90岁高龄,生活困难,希望临终有一口好棺木。郭希柱随即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和祥云县政府,为老兵解决了棺木。“接触老兵十多年,他们一开始不愿谈太多往事,随着这几年国家社会的认可、媒体的报道,他们感到高兴欣慰,很愿意去讲述抗战历史。”郭希柱告诉记者。
郭希柱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寻访和搜集的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发生在祥云这片土地上的抗战传奇,用先辈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提醒今天的人们珍爱和平,用实际行动投身祖国建设。
【延伸阅读】中国远征军老兵:极想参加阅兵 “年龄大了不添麻烦了”
图为中国远征军老兵徐中平敬军礼。 孙亭文 摄
中新网库尔勒8月25日电 (记者 孙亭文)现在,每天通过报纸、电视关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徐中平,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收到有关方面的邀请,极想去北京参加阅兵式,无奈身体健康不允许,“年龄大了,不添麻烦了。”“要是身体好,那还说啥呀(肯定去参加阅兵式)。”
祖籍湖北汉川,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徐中平老人今年已经92岁高龄。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一团退休后,就生活在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畔。
徐中平告诉中新网记者,中国举办阅兵式,“是非常高兴的事,中国抗战胜利70年了,应该让人们记着历史。”
虽然因身体原因,不想添麻烦而去不成北京参加阅兵式,但徐中平老人沙哑的嗓音带着无比的坚定:“看,一定看(阅兵式),电视上有直播。”
1943年下半年,中国驻印远征军缺员很多。“那时,政府提出‘十万青年十万兵,一寸河山一寸血’。我正在重庆的一所汽车技工学校学习,因日本飞机不时来轰炸,学校不能正常上课,加上学校克扣学生的伙食费,学生就罢课上街游行。我也跟上去游行,结果被学校开除。当我在街上找工作的时候,看到大街上贴着<知识青年从军征集通告。通告上说,自愿从军的学生学业可优待,服役两年,期满后退伍还可免试升学。这是多好的事呀,还是去打日本兵,我就报名参军去了。”
当年,徐中平和许多学生兵乘车从重庆到昆明,然后再乘大运输机越过“驼峰”航线到达印度,先被分派到中国住印军第38师,后该师扩编为新一军。而徐中平老人被分派到后勤,成为一名汽车兵。
在采访时,徐中平正在看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我喜欢看打仗(抗日)的电影、电视剧,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战场,还有那些战友。”“惭愧啊惭愧,我未能亲自上前线杀敌。”当记者追问徐中平是否还记得当年战场上的事情时,老人连呼惭愧。
不过记者却发现老人的眼睛微红,有些湿润。
采访当日,中新网记者还向徐中平老人转交了由新疆粤新民族情援疆纪念馆发起,乌鲁木齐文联、新疆广东商会、新疆国际侨商会等机构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的纪念章以及致敬金。8月15日,该活动在乌鲁木齐举行,但因徐中平老人远在库尔勒以及身体原因,未能出席。
徐中平老人高兴地收下纪念章和致敬金。他说,很高兴现在许多人都在关心着抗战老兵们,感谢他们,抗战老兵的历史不会被遗忘。
【延伸阅读】滇西抗战纪念馆:10万中国远征军“不能忘却”
新华网昆明9月3日电(记者侯文坤)1937年7月7日、1942年5月、1945年8月15日……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地面上标注的一连串时间数字格外醒目。
“就像是时间的‘脚印’,那段历史上的人和事从未离我们远去。”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杨素红说。
云南腾冲,紧挨着缅甸。这里是历史上滇西抗战最为激烈的战地之一;今年6月,这里迎回了部分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遗骸。
1942年初,日本侵略者侵犯滇西。随后3年时间里,为了彻底摧毁日本法西斯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包围和封锁,从修筑滇缅公路到滇西大反攻作战,滇西民众与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人华侨一道,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只要一踏进这纪念馆,就会被大厅墙壁上矩阵式排列的1000顶不同制式的钢盔所震撼,有的上边还有明显的弹痕。
杨素红介绍说,整个纪念馆收藏各类抗战文物有10万多件,其中展出了1.8万件。陈展实物以腾冲民间收藏家段生馗先生30多年来花巨大心力收集的抗战文物为主。
“这是老鼠笼,日军当时将带有鼠疫的老鼠装在笼子里然后投下来,好多老百姓都感染了鼠疫……”
“这是日军当时做细菌实验的器材,腾冲有不少村民死于日军细菌弹……”
“这是日军活体解剖用的手术台,绑在上面的人还是活着的啊……”
“还有这段黑白视频,记录了日军残忍地将无辜村民投进桶里的沸水中,桶底还在用火烧……”
实物、影像、图片等史料把人拉回到那个“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争年代,历史因此变得可感、可触。自2013年8月15日开馆,短短一年多时间,滇西抗战纪念馆已经接待104万余人次。此外,还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参观者。
杨素红说,除了文物展示,滇西抗战纪念馆还一直在为远征军后裔查墓寻亲,仅今年以来,就先后接待到馆查询亲属的老兵后裔300多位。作为纪念馆附属建筑,一面中国远征军的名录墙静静矗立在纪念馆的西侧——10万多名中国远征军的名字被镌刻在上面,留给后人永久缅怀。
滇西抗战共歼灭日军1.6万余人,远征军将士、滇西民众和盟军官兵更是伤亡惨重。这里,从未忘却那段刻骨铭心的血色历史。当地人说,即使不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我们也要永远缅怀所有在这里战斗过的抗战英烈。
今年,时逢滇西抗战胜利70年。“抗战虽已成往事,但抗战史并不是‘死’的。”杨素红告诉记者,在腾冲,抗战遗址就有100多处,当地将通过以“点串线,以线代面”的方式打造以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为核心的抗战文物遗址核心展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