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杀猪”8年 身家超100亿(图)
陈生
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1-3月,天地壹号分别实现营收11.73亿、11.26亿、2.66亿;净利润分别为3.14亿、2.53亿、2547.44万。
这种营收规模和利润水平也支持了天地壹号的市值。
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定增前,其总共持有天地壹号持有公司股份3.28735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2.18%。
同样以25元/股的价格计算,陈生的持股市值将高达82亿元。
但现在天地一号股价要高出25元许多。
现在,天地一号的股价基本维持在30元/股附近,而按此价格计算,其持股市值高达98亿元。
在刚颁布的胡润百富榜中,九鼎董事长吴刚以180亿元的身家位列120位,陈生现在的理论身家只在吴刚之下。
第二富的另一面——北大“杀猪佬”
目前,天地壹号目前的股权绝大部分集中在“自己人”手中。
除了持股82.18%的陈生外,两位核心高管王广和张銮也各持有公司5%左右的股份。
另外,天地壹号的员工股权激励平台“天地共富”也持有公司股份146.45万股,占公司股权比例为0.37%。如今这部分股权的价值已达到4500万元。
在未来,这些人的财富会再次随着老板而增长。
你可别小看了陈生,其赚钱的业务壹号土猪尚未登陆资本市场,但早已威名在外多年。
但陈生在今年8月对外公开回应已给出答案:我们的饮料产品就好像是十八岁的小姑娘,这是最好的年华,亭亭玉立、人见人爱。而壹号土猪则处在十二三岁,虽然销售额也有 十个亿了,但还像个小豆芽,有生机但还没有站起来。
其实,陈生最亮眼的故事并非天地一号,而是“杀猪”。
2013年4月,北大杀猪毕业生回校谈创业曾一度,名扬全国。
当时,在北大的讲台上,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
当时,陆步轩受北大就业指导中心邀请,来到“北大职业素养大讲堂”的讲台,与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分享心得。作为一名“另类”的创业成功者与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分享心得。
其实,在当天的讲台上,与陆步轩一起的另外一个人就是陈生。
当时的陈生讲了这么一句话,演员不仅有漂亮的,还有赵本山、潘长江那种长得不好看的丑角,我们就是北大的丑角。
不过,现在的陈生并非北大的丑角,而是创业者的偶像。因为,他把猪肉卖出了北大水平。
【延伸阅读】弃外企20万年薪创业 西安交大硕士辞职卖凉皮
世界500强的外企部门主管,年薪20余万元,出差只坐飞机,酒店只住五星级。但为了创业,今年5月,27岁的庄栋决定辞职,离开上海。揣着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他重新站在母校对面那条名叫“金水路”的巷口,开始了新生活——卖凉皮。华商报 贾晨
西安交通大学南门对面的金水路路口,这个只有一辆生锈的三轮车、一张案板、一把遮阳伞、一张桌子、4个凳子的摊位,却拥有一名“英语口语很棒”的老板。
正是午饭时间,1个小时内,“小庄师兄”凉皮摊卖出凉皮17碗,每碗5元。赶上顾客多时,桌子和凳子明显不足,老板只好求助隔壁摊位。调凉皮、送餐、收拾餐具……“小庄师兄”凉皮摊上只有两人在忙活,一个叫庄栋,一个叫庄楠,是亲兄弟,庄楠比哥哥庄栋小两岁。
“来光顾的很多都是我的师弟师妹,原来在学校他们都叫我小庄师兄,现在我的凉皮摊也起这个名字。”摊位老板庄栋说,2012年,他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三年了。弟弟庄楠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机械专业。
庄栋说,当年他的高考成绩可以上除清华北大以外的任何国内高校,他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本硕连读,硕士时研究的方向是关于核能应用方面的材料研究,但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从事日化行业的世界500强企业。
庄栋说,他大学多次准备出国,但由于家在宝鸡农村,父母靠种植猕猴桃为生,收入不多。为了不给家人增添负担,他放弃了出国,最终在近千人的选拔中,通过了多次中英文面试,顺利进入这家外企,在上海工作。庄栋说,离职前,他已成为公司生产部门的主管,年薪20余万元。与此同时,他也享受着一些世界级企业员工的待遇,出差只坐飞机,酒店只住五星级,偶尔还有机会前往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出差。“辞职前,我们部门领导还想再提拔我一下。”庄栋说,此时,一个创业想法驱使他决定离开上海。
庄栋说,如果留在外企,他会继续升职、加薪,但上海的高房价让他看不到未来,“即使我年薪30万,想在上海买套房、过有尊严的日子也很难。”他父母的年收入只有三四万元,只能勉强帮兄弟俩其中一人在西安支付一套房的首付,而兄弟俩都不愿让父母这样付出。再加上父母现在相对年轻,自身还没那么大压力,庄栋认为,必须把握住创业的时机。“我想试一下,要不,真对不起自己。”
庄栋筹集了30余万元,开始创业。他选择的项目是卖凉皮。因为亲戚中有人在从事凉皮生意,他已经研制出了自己的凉皮配方。弟弟曾在多家世界级快餐连锁企业担任管理工作,也来参与这个项目。但除了女友支持,他的父母、曾经的领导、同学都不理解他的行为。
每天凌晨5时许,庄栋乘公交车将40多斤的凉皮从住地大寨路运往交大附近,中午12时出摊,晚7时后,再摆3个多小时的夜市。20多天的运营,每晚都是接近凌晨才能到家。“原来只是觉得上班累,现在真是在用命拼,一天流水也就近千元。
庄栋说,等店铺谈下来,他就不会再摆摊,而店铺也仅仅是他全部创业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按照我们前期计划,大概三个月后,基本布局就能有个雏形,现在还是商业秘密。”此前,由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互联网餐饮品牌“西少爷肉夹馍”取得了成功,庄栋说,他的想法肯定与前者不一样。“到时候,大家都会知道我如何利用‘互联网+’去改变凉皮了。”
【延伸阅读】国企员工辞职创业:我只想在复旦安静卖肉夹馍
晚上7点多,复旦大学南区不二肉夹馍店的生意刚告一段落,突然来的一波客流,让陈根又忙活了一阵子。
身穿黄色T恤的小男孩是店里的“老顾客”。等烤馍的间隙,陈根调侃起小男孩脖子上新贴的纱布和刚开始的暑假,“我小时候啊,暑假的前一个半月用来玩,最后一周用来补作业。”
这是陈根的不二肉夹馍在复旦周边经营的第6个月。最初来到复旦时,“不二”还只是文科图书馆附近的流动摊点,6月初,“不二”有了自己的店——和隔壁的炒饭拼一个店面。尽管店面只有一米见宽,在众多餐饮店中并不起眼,但已经有了回头客。陈根是刚刚大学毕业3年。他放弃了原先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稳定工作,只为了“在复旦安静地卖肉夹馍”。
4个人,一辆载着流动摊的三轮车,和一个一米见宽的店面,这几乎是陈根创业生活的全部。
能感到自己每一刻都在燃烧
陈根原来的工作是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负责南海平台的机器维护,每天的工作从早7点到晚7点,连续工作4周后,会有4周的假期。这个国企铁饭碗,陈根却觉得不适合自己,“圈子太小,生活太稳定,能看到你一辈子是什么样子的”。
2014年4月,陈根在飞机上结识了一名创业者,这名创业者辞去了年薪二三十万元的外企工作,在西安做起了石油贸易。这名创业者的经历引起了陈根的兴趣。趁着放假,陈根到他的公司帮忙,负责接洽业务和完成项目。“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人和迎接不同的挑战。”陈根发现,“这种生活我比较喜欢,可以感觉到自己每一刻都处在燃烧的状态”。
最终让陈根真正“燃烧”起来的,是家乡陕西的肉夹馍。早在上大学时,他就觉得家乡陕西用千层烧饼夹卤汁肉做成的肉夹馍在外地会很有市场。在创业公司待了一阵子,他告诉自己,应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2014年7月,陈根用了一个晚上,跟父母交代了自己辞职做肉夹馍的想法。“最初他们非常反对”,为这事,陈根和父母多次“交锋”,最终父母没有阻止他的选择。
8月辞职后,陈根没有急于创业,而是先到北京一家生产肉夹馍的公司工作,但他发现彼此的发展路线并不相同——对方会牺牲产品的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陈根则主张在产品质量方面精益求精。4个月后,他决定自己创业。
陈根给自己的肉夹馍取名“不二”,觉得这个名字比较“接地气”,容易被人记住。他和原来北京的同事和在上海卖过小吃的高中同学,共同组建了青年不二团队。2015年元旦,不二用团队成员各自的积蓄,正式开始创业的前期筹备。
从研制到开业
由于3个人都没有做肉夹馍的经验,筹备从最初的学习“打馍”开始。不二团队来到陕西潼关县找师傅,遇到一家肉夹馍店先试吃一下,再和师傅谈。一天下来,每人要吃六七个肉夹馍。
“找到合适的人很难。”陈根说。不是所有卖肉夹馍的师傅都愿意传授手艺,有的人本身技艺不够精湛,有的人则要价颇高,半个月就要收取每人三四千元的学费。在县城里“逛了好几天”后,不二团队终于找到了一个当时准备结婚、暂时没在工作的打馍师傅。
打馍可以拜师学艺,卤肉则无从学起。因为肉的配方不外传,只能提供打碎的料包。“这样的话,我们的技术有一部分就会掌握在别人手里”,陈根觉得不行,“还是要靠自己研发”。
1月底,不二团队在西安租了间房子,从网络、他人口中搜集制肉的配方,每天买回5公斤肉,一次煮1公斤。除了家乡原汁原味的经典肉夹馍,不二还打算研发出一种口味偏辣的肉夹馍。在川菜、湘菜流行的当下,“只做不辣的肉夹馍,太局限了”。
最沮丧的时候,莫过于煮了一锅味道很糟糕的肉,又不知如何改善。“过两天找到了个新方子,试了一下又觉得‘还不错哟’。”3个人的心情,经常在失落和欣喜中变换。
过完年,不二团队又开始研制凉皮。3月中旬,他们来到上海,原计划把店开在商业中心,但是不二找遍漕河泾、张江高科、徐家汇等商区,最多一天走了将近40公里,也多因租金过高或位置不佳而无果。
为了降低成本,不二决定先以摆摊的方式来检验肉夹馍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陈根想到了大学生。考察了复旦周围的摊点后,不二决定先把摊摆在复旦。
不仅仅只是卖肉夹馍
4月1日,蹬着三轮车,不二开张了。对陈根而言,和以前坐飞机上下班的“光鲜”行业相比,刚开始蹬着三轮车、防着交警卖馍,还是“有点尴尬”。
“尴尬”还不是最大的烦恼,尽管营业初期开展了买一送一的促销活动,但生意并不好,“平均每10分钟才有人来买一次馍”,每天的销量仅有六七十个。
20天过去,眼见情况依旧没有好转,陈根坐不住了。在复旦贴吧发贴三度被删后,不二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青年不二”。4月21日,不二发布文章《不要拦我,我只是想在复旦安静地卖肉夹馍》,并推出免费送馍的促销,得到复旦学生大量转发。阅读量超过了4万次,500个馍在两天内全部送罄。不二家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300多个馍。
青年不二的推送末尾都会附上一句话:“其实,不二不仅仅只是卖肉夹馍。”在主要负责微信公众号的陈根看来,与其说是一个线上宣传的工具,他更想把线上的不二做成“一个有文化的平台”。翻阅公众号的历史消息,不难发现除了促销活动和营业动态更新,有不少推送是围绕青年、围绕复旦展开。
4月底,不二得知文科图书馆外的小吃摊位可能将面临管制,就联合复旦的“敢享”平台举办了一次线下留言活动,组织学生给图书馆门口的“卖小吃”的叔叔阿姨留言。后来,陈根分3次,在微信公众号重将同学们的留言一一展示出来。“大家对这些卖小吃的叔叔阿姨了解得太少,每次都只是买,却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尽管这些推送并未给肉夹馍的销量带来变化,陈根却更加关注流动小吃摊群体背后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他有意在微信平台中继续就此进行深入讨论。
未来,他希望青年不二能够成为一个社区,面向学生广泛征稿,并讨论“年轻人对于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开店以来,不二多了不少回头客,一次次线上线下举办的活动也拉近了距离。陈根每天查看订阅号时,也需要一一回复来自用户的留言;一些用户在买馍、吃馍之余,也会聊一些其他方面的话题。有同学问他如何实现与本专业不符的职业理想,不二就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学习、实习等多方面给出建议。
经过3个多月的经营,不二团队增添了新成员,已经度过了开业之初的忙碌期,每天7点半起床买菜,晚上11点收工回家,作息日渐规律。与之前海上的日子相比,陈根感觉现在的生活“充实了很多”。
等暑假学生走了之后,不二将暂停摆摊,花更多精力在产品研发上,包括肉夹馍和尚未正式推出的凉皮。 “先把这家店做好,再一家一家来吧。两家店也行,3家店也行。如果一家店能做好,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