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熊耳山1.jpeg


    熊耳山位于山亭区东南部北庄镇境内,海拔483米,东西绵延6公里,南北宽2公里,呈东西走向,因其主峰远看就象一只大熊耳,故称之为熊耳山。这里于2001年11月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 

    据《峄县志•山川》记载:“熊耳山,城北六十五公里,是巨梁山之右,界碑岭之南,高耸巍峨。周围岩石削立数百丈,唯一鸟道可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属沂蒙山区,是泰沂山脉南部的崮形群体。主要由下古界的下、中寒武系地层组成,该地层主要表现一套浅海相及深海相的碳酸盐岩建造组成,局部夹砂页岩、砂岩的岩石组合。这里以熊耳山为主体,集双龙大裂谷、溶洞群、龙抓崖、迷宫洞等自然奇观为一体,堪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之作,是“山东仅有、国内罕见”的石灰岩地质地貌奇观,更是探险旅游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据地质专家考证认为:五亿年前,这里曾发生大面积的海侵,广阔的水流带来大量的泥沙、砾石、并逐渐沉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松散的沉积层越积越厚,逐渐变成了坚硬的岩石。此后,地壳上升,海水退去,这儿又形成了古陆地。到了一亿年前,发生了非常强烈的“燕山运动”,鲁中南山区深受影响,使地形变得高低起伏,由古陆地变成了丘陵。这种丘陵地貌,上面为石灰岩,致密坚脆,抗风化能力强;其底部为泥质页岩,结构松散,易风化剥蚀。经过漫长的岁月,底部页岩先被剥蚀掉,使顶部石灰岩悬空,由于石灰岩层顺着一定的方向裂开,便形成了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  

    双龙大裂谷是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地质景点,它主要受差异性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等影响而形成较大规模的张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龙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具有极大的地质科研及教学价值。熊耳山特殊的横断山脉为景区造就了奇异绚丽的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巨龙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岖深邃,石笋、石柱、钟乳石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蔚为壮观。公园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湖川相连、享负盛名。涓涓细流汇成飞流瀑布,经年不息。下游的龙床风光和抱犊平湖,碧波荡漾、秀丽迷人,为人们营造出一个旅游避暑胜地。熊耳山周边民风古朴,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十分独特,农作物和果品物产极其富饶,独具特色的洪门生态葡萄村,2003年11月被农业部命名为“生态庭院示范村”;红山峪民俗村代村”;红山峪民俗村代表了中国北方山村的生存特点,是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原始独特的地质地貌形态,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完美体现。 


熊耳山4.jpeg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登山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由熊耳山东麓或西麓进入,循贯穿熊耳山东西走向双龙路行进,行程约 1、5公里。第二条是,从西麓进入可依次观赏到双龙大裂谷―卧虎洞―黄龙洞等景点,行程约1、5公里。 

  

    西线景点 

  

    龙抓崖  

 

    从熊耳山西麓出发,满山遍野布满奇形怪状的巨石。它们大者重达千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一般,巨石中还夹杂着零落的石碾和石碓,这里便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龙抓崖。 

    据地质专家初步考证认为:这种崩塌现象是300年前发生的郯城大地震引发了此处的大山崩而造成的。站在巨石之上,闭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仿佛仍然在耳畔回响。传说山脚下曾有一个小村庄在一夜之间被巨石淹没,除了一位外出遛乡的货郎和一只躲在地窖里的猫幸免于难外,其他生灵全部葬身石下。  


    像形巨石  


    行至山腰,台阶右侧10余米处有一块千吨巨石,被称做“万人抬”,意即需一万人才能抬动它。紧挨台阶有一巨石顶端平整宽阔,像人工搭建的舞台,被当地人称做“戏台”。“戏台”附近有三块巨石名叫上马石、下马石和狐仙石。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逃到此地,却又突遇一道又深又陡的山涧,惊得坐骑前蹄高抬,将刘秀摔落马下,后幸遇一位狐仙相助,方才重新上马,化险为夷。最后,刘秀上、下马和狐仙踏过的三块石头分别被叫做“上马石”、“下马石”和“狐仙石”。行家指出:站在此处,驻足南望,对面一座叫馍馍顶的小山丘上有三株松树,相映成趣,构成奇妙的“熊猫食竹图”。  


熊耳山2.jpeg

  

    狮子峰和玉女峰 


    走过699级台阶,来到熊耳山山颈处的首段裂谷,长约100米,宽4米,高30米,入口处似一夹道,两壁平岩高耸,仿佛两楼并紧而立。昂头远看,一线青天在上,只堪鸟飞猿跃,人莫妄攀,北壁上有大片石钟乳自上百下似倾泻直流,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有落珠壁、观音庙、卧牛抵石等。南壁有一座高耸山峰,傲然兀立,其岩石大有摇摇欲坠之感,是易发生岩崩地质灾害的景点之一。有趣的是,这座山峰拥有两个名字。从东向西观峰,其形状颇似一尊雄狮,威风凛凛,取名狮子峰。而从西向东遥望,恰似一位长发淑女,翘首顾盼,似在期待远方情人的归来,故又名玉女峰。  

  

    双龙大裂谷 


    沿山间小径前行20余米,顺“裂谷人口”指示牌进入,便可看到前方两座山体豁然开裂,蔚为壮观,此处便是“山东仅有、全国罕风”的双龙大裂谷。双龙大裂谷内两条裂隙分别呈东西和南北走向,其中东西走向为主谷,长约600米;南北走向为支谷,长约100米,两谷斜插相连、错落有致,俯看又似两条播云撒雨的蛟龙,故称之为“双龙大裂谷。”  

  

    裂谷探幽  


    进入主谷谷底,顿感阴凉无比。两侧悬崖陡峭、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纵横交错,变化奇妙,时而遮天蔽日,时而豁然开朗。仰望谷顶,双壁似削,古木苍藤,掩映蔽日。行约10余米,见一擎天玉柱,高约40米,酷似西安大雁塔。底粗上尖,红叶岩层层相叠。周围槐树掩荫,幽雅静谧。双龙大裂谷的中段,谷底距谷顶50多米,两壁苔藓绿莹,壁石巨磐,不可登攀。裂谷宽外达两米,壁似双刃直插云间。双刃之上浮云缥渺,凝视长久,地转天旋。裂谷窄处,双壁合拢,一线青天。行约400米,眼前一面石壁相阻,似是已到裂谷尽头。继续沿一窄道向左拐,眼前顿时开朗,一束悬光指引着脚下的台阶,这里就是新近打通的裂谷通道,它呈V字形线路,悬如天梯,窄则容一人而过,陡则让人心惊肉跳。待到出口,豁然开朗,顿时有穿越时空隧道之感。驻足熊耳山之巅,向四周眺望,但见山岗四合,绿野浮动,田庐错落,真是一幅“生态家园”的天然美景。  


   两条裂谷内钟乳奇石,千姿百态;谷洞相连,曲径通幽,谷天相映,深邃神奇,可谓奇观密布,胜景不绝。有天街走廊:石梯缓升,远入雾海;有双龙仙境:琼楼高阁、云烟氤氲;有辟地摩天:石壁似劈、双壁欲倾;还有摇摇欲坠的飞来石、壁如刀削的千仞壁、奇特壮观的一线天、悬如天梯的台阶、栩栩如生的金光女神、奇形怪状的裂谷岩溶、霞光四射的万丈崖等。裂谷岩壁中还可寻找到乌龟、三叶虫、蝴蝶等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化石,它们忠实地记录着裂谷岩层的沧桑变化。生长在裂谷崖壁之上的山葡萄、何首乌盘根错节,形态古朴;凌霄花、爬山虎青蔓绿叶,使裂谷更显绿意盎然。  


    现在新打通的裂谷通道极为狭窄且坡度极陡,几乎呈直上直下状,比之泰山紧十八盘有过之而无不及,游人只能单向行进,并注意脚下台阶湿滑,手扶两侧崖壁上的锁链慢行。  

  

    卧虎洞  


    告别双龙大裂谷,沿熊耳山山腰一条蜿蜒曲折小道向东行进,约有1公里处见一指示牌 “卧虎洞”。顺牌指向北上山坡,行400米便来到熊耳山之阴的卧虎洞。它与山之阴的黄龙洞相对应,因此当地便有了“藏龙卧虎”之说。卧虎洞又名溶洞,它是由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到了新生代,转化成“喜山运动”,“喜山运动”所产生的高能水,带走了山洞中薄弱的破碎物,同时溶解了碳酸盐,形成了溶洞的地质现象。 

   溶洞东西宽15米、高18米、洞深60多米。走入洞内,只见洞门后有一钟乳奇石从西壁伸出,形似猛虎下山,又因此洞在山之阴,有虎踞熊山之意,故称此洞为卧虎洞。洞内九曲八折,高低错落,只见洞顶处石笋、石柱、石钟乳倒挂,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洞中石钟乳形态各异,有如万里长城,有如观音高座,有如雄鹰翱翔,有如鲲鹏展翅,有如玉石屏风,还有如群象狂奔、九龙附壁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黄龙洞  


    走出卧虎洞,沿原路返回至三叉路口处,择一向东山间小道前行约300米,便可见到黄龙洞。黄龙洞自古以来就是一处游览胜地。那苍苔古径之上,曾留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的足迹,也激发了他们人生的豪兴。《兖州府志.山水志》载;“熊耳山,峄县北六十里,与滕县接境,其上有黄龙洞,旧传黄龙禅师修真之所”。  

    抬头仰望洞口,见其下方嶙峋怪石如虎踞龙盘,洞口外有一棵千年古槐,枝繁叶茂,傲视苍穹,生机盎然。树干虬劲有力,树围三人合抱,主干顶部有一小洞,洞中又生长一棵小槐树,故人们又称“子母槐”。古槐历经千年风雨,洞察人间世态炎凉,且伴有美妙神奇的传说:洞中一位黄老道人向附近百姓在施舍堂施舍钱粮之后,到施舍堂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其中难免混杂一些不三不四、投机取巧甚至作恶多端的人。然而,前来要求施舍的人必经古槐下。因此,凡是清白之人从它身旁经过,会顿消登山之疲劳,产生惬意身爽之感觉;若是劣迹之人,则好象被一只无形大手扯住,围着它兜圈子,转个不停,洋相百出,令旁观者啼笑皆非。因此,此树又被称做“神树”。  

    进得洞内,高深宽阔的黄龙洞洞口高达16米,宽约8米,洞深30米,可容纳2000余人。其形状似半月当空,似拱桥飞虹,又恰似雄狮怒吼。东壁上可依稀看到前人篆刻的痕迹。明代文豪贾三近留下的纪游诗就题在洞东侧的显眼处,虽字迹剥落,但依稀可辨“万历”、“黄龙洞”等字样。回首仰望,西壁上泉水滴滴注入石盂,叮咚有声。站在洞口向洞处观望,一幅美妙无比的奇景立刻呈现在你的眼前,那巨大的洞口宛如一扇巧夺天工的窗户,把对面三、四里开外的斗山峰峦、蓝天白云含在“口”中,可谓“窗含南岭”。  

    黄龙洞分为前洞和后洞,两洞之间有一巨大石壁间隔,如帐似幕。两洞虽一石之隔,但内外两重天。外洞阳光普照,四季分明;内洞漆黑如墨,不见五指。两洞景观各具特色,外洞宽宏雄伟、气势磅礴;内洞高深莫测、景物各异。沿石壁、串小洞,俯身而过,深入后洞,深邃幽暗,冷气森森。打开射灯,四处照望,奇景可观,只见洞顶此起彼伏,洞壁错落有致,钟乳奇石似雕刻,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真个是洞中有洞、加紧有洞天。仰望洞顶,状如穹庐,似铁锅扣地,似葵花向阳。洞之西壁有一口山泉,泉水自岩棚外渗,自石孔流出,汇入下方的石臼中。那微弱的叮咚声,就象在宁静的夜空中传出的天籁之音,格外动听。  

    洞内东部岩壁自上而下隆起一条石钟乳,犹如一条蜿蜒攀附于石壁上的巨龙,鳞爪隐起,盘曲而上,作攫拿状,极为生动。传说黄龙和吕洞宾在熊耳山山顶大战七七四十九回合,终于招架不住,败下阵来,逃到山南坡一洞中,而吕洞宾却被阻在狭小的洞口之外,他不知洞内底细,不敢贸然入内,长期守候也不是办法,为震慑住黄龙不让其继续祸害百姓,洞宾把宝剑在洞旁一插,立在石缝之中,然后扬长而去。时至今日,洞口右侧竖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上端尖尖,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而那只黄龙因惧怕宝剑神威便再也没敢出来,只得附在石壁之上默默地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变化,所以此洞得名“黄龙洞”。


熊耳山3.jpeg


    东线景点 

  

    西伽河和牛鼻洞  


    出黄龙洞洞口,拾级而下至停车场,可看到一株千年古杨,枝繁叶茂、高耸云天。再从熊耳山东麓出发,顺双龙路西行约1.5公里,在熊耳山山脚下可见到一条贯穿东西的大河,名叫“伽西河”。从地质学上讲,由于西伽河支流两岸分布着朱砂洞的灰岩,所以才造就了熊耳山的缓坡地段。  

    河上横着一道长30米,宽6米,高10米的大桥,下有数个拱洞,河水漫过,形成一道几十米宽的水帘,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煞是壮观。河水常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山峦、浮云倒映其中,山风袭来,使人顿生惬意。沿坝涉水过河,步行半公里,对面山麓的石壁下便是牛鼻洞。  

    手足并用攀援10多米来到洞前,可见到牛鼻洞有两个大小相似的洞口,中间隔一道灰黄色沙岩,两洞夹一岩,远远望云颇似牛鼻。屈身钻进洞口,不远处便是一圆形拱顶大窟,洞体宽敞,洞内前侧有一道裂隙,从中射下一束光,似一道白亮的帷幕,将洞穴一分为二。洞壁上垂有一条灰黄色的石钟乳,体似一条小黄龙,龙鳞片片、光影斑斑。牛鼻洞中还有三个幽深的小洞。顺着稍大的一个洞口向里爬行,俯耳细听,前方很远处像有潺潺流水声。大雨过后牛鼻洞的奇景在《峄县志》有载:“牛鼻洞,泉自牛鼻洞悬岩侧出,回窦竞出,激珠喷花,饶有奇致。”。牛鼻洞原是枣庄革命的又一纪念地。1935年,鲁南特委郭致远、张光中在抱犊山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大北庄村党支部就在此地成立,并在牛鼻洞里召开了会议。大北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继全和另外4名同志在此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从此,革命的火种在山区迅速点燃,当地人民开展武装斗争,为鲁南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巨龙山  


    沿枣徐公路路旁树立的“巨龙洞”标志,蜿蜒向东行驶4.5公里,穿过杏峪村,来到巨龙山停车场,只见巨龙山3座山峰连成一线,像一道黛色的屏障,重峦叠嶂,嵯峨秀丽。相传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洪武打天下时,由于南征北战无法照顾家中年迈体弱的老母,只好为其备足衣食暂时放在此山一洞中“寄养”,因而此山得名“寄母山”。  

    由停车场沿羊肠小道,绕岩石、登台阶,向南爬行上山,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行至500米处,见到两座山峰相距约10米,屹然耸立,直冲云霄。令人称奇的是两座山峰轮廊相似,且峰体都有一孔,这就是传说中七仙女曾经玩耍过的荡仙架。细看之后,才发现西侧山峰实际上是由3座山峰并紧合并而成。东侧山峰峰体出现多处长约10米的裂痕,峰底页岩似历尽沧桑,不堪重负,已开始出现剥落,给人以岌岌可危之感。相传,当年杨二郎担山驾云路过此地,被一位在河边洗衣的村妇识破天机,杨二郎慌忙弃山而逃,两座山峰便轰然坠落在巨龙山上。后来,有七仙女下凡到此游览,便用绳穿孔,在上面悠闲地荡起了秋千,故名“荡仙架”。  

  

    巨龙洞  


    荡仙架东10余米,一座峭壁上赫然写着三个鲜红大字:巨龙洞。洞内景观琳琅满目、千姿百态。打开彩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壁奇观“神女出浴”,石乳形成的景观恰似一位窈窕淑女。 “神女出浴”左侧是“白玉台”。其间有石乳形成的“眼镜”、“梳子”、“箅子”等梳妆用品,好象是为“神女”而备。其右侧是“奔流直下”,这是印在石壁上的水流痕迹,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水纹,犹如瀑布飞流,洞内深处壁崖之上隆起一条长约10米的石钟乳,自上而下,犹如一条蜿蜒攀附于石壁上的天然巨龙,鳞爪分明、盘曲而下、威风凛凛、气度非凡。在它的头部前方,有一圆滑钟乳石,水珠透过岩层潺潺滴落在其上,在灯光的照射下,光彩四射,形成“巨龙戏珠”的奇观。  

  

    沧浪渊  


    离开巨龙山按原路返回至枣徐公路,乘车南行约6公里至原半湖乡水泥厂,然后沿厂前公路西行约10公里,便可领略到被称作“邑中胜景”的沧浪渊。《峄县志》载:“有沧浪渊,县北六十里,车稍山下,相传为孔子听沧浪歌处。......尤为邑中胜景。”  


    站在谷底眺望,远处迎面有两座峭岩屏立左右,犹如雄关隘口、险峻异常。两壁之间有一圆锥形水潭,将山口牢牢守住,这就是“莲花池”。攀着北侧的峭壁前移十余步,里面豁然开朗。正前方有一深渊,直径约20米,水色碧绿,水面如镜,此处便是沧浪渊。渊四周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飞滴而下,坠入渊中,发出细弱清脆的响声,涤人心肺。渊周巨壁上,生满紫藤,形状各异松柏在悬崖夹缝间傲然挺立,顺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顶。俯视深渊,但见壁立树匝,险绝异常。难怪孔子游至此处边赏美景边聆听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紧靠渊西北壁有一单拱石桥,名叫“水火桥”。桥身悬满藤萝花,桥下有一汪泉水清澈见底,涓涓细流汇入渊中。过桥30米,便是霖泽庙,始建于宋代,从南到北分别为神龙殿、大殿、寝宫楼,均为青石建筑。当地有“霖泽庙因沧浪渊而生,沧浪渊因霖泽庙而扬名”之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十月初八的沧浪渊霖泽庙庙会,四方香客云集,拜者不断,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龙床风光  


    沿原半湖乡政府门前公路西行,穿过务后村,约有2公里的路程见一座古石桥,过桥南行,然后顺山体边缘崎岖小道前行200米,便可看到龙床风光。龙床风光由龙床瀑布、龙床奇石、龙床峡谷三部分组成。  

     龙床瀑布宽35米、高13米,远远望去,似白色绸缎悬挂山涧。瀑布之上,水绿如蓝,两岸美景倒映水中,如诗如画。瀑布之下流水潺潺,花岗岩石光滑洁净,水中游鱼清晰可见。瀑布南侧山壁下方有一方形巨石,长10米,宽5米,石面平整光滑,瀑布顺石而下,形成一面小瀑布,与大瀑布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此处便是传说中的“龙床”。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抗击王莽,因寡不敌众,兵败抱犊崮山区,单骑突围到原半湖乡务后村前,刘秀发现王莽大将吴汉率兵正迎头杀来。刘用灵机一动,沿山涧而下,突然发现山涧东岸,沧壁之下,有一宽阔岩石上,上能蔽日,下能隔水,是绝处逢生的避难之所。便藏起战马,只身一人藏于石上不敢动弹丝毫。恰巧,此时浓雾层生,把整个山涧遮掩的天衣无缝。王莽追兵至此,找不到刘秀踪影,只好率兵南下,刘秀万幸又躲过一劫。后来当地人便把刘秀躺过的这块巨石称为“龙床”。  

     龙床两岸奇石林立、千姿百态。有似利剑,有似玉兔,有似金猴。在瀑布上游,有三块光彩夺目的巨大花岗石,其中一块平整立于水边,名曰钓鱼石。传说当年姜子牙曾在此直钩钓鱼;另一块似竖起的乌龟,回头仰望,半身悬空,半身入水,名曰乌龟石;还有一块好似为光武帝警戒的将军,名曰将军石。  

     瀑布之下,便是龙床峡谷,绵延2500米,迂回曲折六道弯,瀑布由此而下,直奔峄城大沙河。整座峡谷变化奇妙、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峡谷两岸奇石林立、鸟鸣低谷。两岸花果飘香、景色怡人。适逢夏日便有泉水淙淙、水雾腾生,谷底更是凉爽适宜,是人们避暑休闲的胜地。 

  

    其它小景点-焦山迷宫 

  

    焦山地处徐庄镇黄庄村境内,距离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约4公里。焦山海拔493米,呈南北走向,逶迤起伏,气势磅礴,秀丽挺拔,高耸云天。因古时附近村民多伐取山上树木烧制成焦,然后到市场卖钱以维持生计,所以把此山称做“焦山”。  

  

    裂谷  


    在山脚下择一向东蜿蜒曲折小道攀木援枝而上,沿途枣树林立,藤萝枝蔓,艰难爬行约400米处,见一山体豁然开裂,此处便是一段长约30米、宽约4米的裂谷。裂谷呈南北走向,两壁悬崖陡峻,壁立千仞,奇峰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生长在岩石夹缝隙、中的松柏,裂谷内的漆树、野葡萄、爬墙虎遮天蔽日,如网如织。与熊耳山双龙大裂谷有所不同的是,两侧峭壁又向纵深裂开,最短处半米,最长处10米左右,让人叹为观止。  

  

    明洞  

 

    走过裂谷,右侧有一明洞,传说是古时山下村民避难之所。此洞深十余米,屈身进得洞内,前方一块奇石挡住去路,颇似一仙童笑迎宾客,惟妙惟肖。绕过“仙童”,只见洞之尽头,左右又有三、四个小洞,长约五、六米,左侧洞中有一树根从洞外深入,虬枝旁逸、盘根错节;右侧洞中,时有蝙蝠盘旋,使古洞更添幽邃。由洞内向外行约5米处,只见洞之左壁有一夹道,穿过夹道,眼前豁然开朗,四周崖壁象一个剥开了皮的桔子一样依次裂开,形成许多个小裂谷,把中间地带围成一块小天地,置身其中,宛若进入一个裂谷的世界。  


    迷宫  

 

    继续前行,顺一陡峭山坡向上爬行约10米,便来到了焦山迷宫洞。走进洞内,小道蜿蜒曲折。行约10米处,仰首洞顶,只见有大片颜色、形态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石蘑菇倒挂,千姿百态。数十道白色钟乳犹如条条小白龙,正欲腾挪而上,钻出裂缝。更有数个条状钟乳悬挂洞顶,颇似冬季屋檐悬挂的冰棱。还有片状钟乳附在石壁之上,就像书页一般层层叠叠相互累积。整座山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宛若迷宫,着实是一座天造地设的迷宫洞府。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