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漫话咏枣诗

时间:2015-11-06  【转载】   来自于:德州日报    阅读

4e728dd1t8e788254ec8eundefined690.jpg


    前几天回老家,见到家乡的枣树又是一个丰收的景象,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打枣,吃枣,晒枣的情景,又闻,一年一度的小枣节快要来临了,此篇略表我对家乡的祝福和感恩。


4e728dd1t8e788334197eundefined690.jpg

晾晒红枣

                 

    枣树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其花香清新,果实可口,木质坚硬,多被文人墨客歌咏。历代咏枣的诗词歌赋比比皆是。

  关于枣的诗歌,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吟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较早作咏枣诗文的是西晋文学家傅玄,其作《枣赋》赞美:“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后秦文人赵整有《咏枣诗》传世:“北园有一树,布叶重重阴;外虽多枣棘,内实怀赤心。”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也曾作《赋枣诗》赞扬:“日纷英靡靡,紫实标离离。风摇羊角树,日映鸡心枝。”南朝皇帝陈后主作《枣赋》赞美:“芳园列干,森梢繁罗;蕊余茎少,叶暗枝多。复有奇树,风间临柯。深夜影来,未若丹心美,实绛质嘉枝。重针共暗,枝瓠同瑰;羞金盘于冰水,荐玉案于深杯。”透过这些诗文,枣树的形、状、色、味宛在眼前。

  为何枣树多被文人骚客吟咏?我想,一定是被枣树朴实无华、堪当重负的高尚品质折服的缘故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杏园中枣树》一诗颇有趣,开篇先贬:“人言白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结语再褒:“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枣树耐盐碱、干旱,生命力极强,而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着甘于奉献的精神。清代诗人张镠作《富平枣》诗赞曰:“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也在《咏枣诗》中极尽称颂:“虬龙爪兮钢铁干,耐碱耐贫复耐旱。春献绿阴秋吐珠,多像鲁北庄稼汉。”

  枣树在所有果树中发芽最晚、落叶最早,其生长规律与柳树恰恰相反。清代庆云县令桂山在《杂诗》中就有描绘:“轻寒轻暖逗芳菲,又见檐牙乳燕飞。正是晴和好时节,枣芽初长麦初肥。”

  枣花虽小,但在诗人眼里它最美。唐代诗人李颀曾在《送陈章甫》诗中写道:“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宋代文豪苏轼所作《浣溪沙》尤为传神:“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无独有偶,宋代另一诗人王溥所作《咏牡丹》诗则多了几分调侃:“枣花最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解作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清代诗人潘内召还特作《咏枣花》诗盛赞枣花之美:“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清代庆云名士张咸五所作《晚行》一诗,描绘得颇有意境:“林枣离离豆缀花,绿槐村外夕阳斜。”

  为多结枣,在枣花盛开初期,枣农都要对枣树“开甲”,俗称“嫁树”,即在枣树身上进行环剥,所以老枣树都伤痕累累。清代庆云名士崔旭在《鬲津竹枝词》中便有记述:“野鸟声声嫂打婆,锄田嫁树事偏多。”王树理在《咏枣诗》中多有感喟:“挥斧嫁树声铿锵,留下身上道道伤。试问天下食枣人,几个怜惜几个伤。”

  枣花最美,红枣最甜。能吃上香甜可口的红枣,连文坛大家们都赞不绝口。“诗仙”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中表达了对枣的惊奇:“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圣”杜甫在《百忧集行》诗中表达了对枣的嗜爱:“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临江仙》诗中则表达了对枣的欣喜:“枣瓜如可啖,直欲觅安期。”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在《戏书示黎教授》诗中亦写道:“:“乌衔枣实园林熟,蜂采桧花村落香。”看来,乌鸦等鸟儿也喜食甜甜的枣子。

  到了收获季节,枣乡的大人孩子就一块儿打枣,尽享着丰收带来的喜悦。清代庆云名士崔旭在《鬲津竹枝词》中写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庆云现代诗人张元清在《游枣园有感》诗中则赞叹不已:“慢慢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小康园里人陶醉,又是秋来枣粮丰。”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观其景,如闻其声。

  枣乡风景美如画,放眼望去尽是红遍云天的枣子。清代诗人吴泰庞所作《晚眺》一诗把枣乡美景写到极致:“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漫步枣园里,抑或走进枣林深处,人们感受更多的就是曲径通幽的情趣。北宋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夏日三首》诗中便描写了枣园幽静之美:“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清代诗人李鲁所作《枣园桥畔》一诗则写出了枣林美景:“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

  枣树品种颇多,无核小枣(俗称虚心枣)最为有名。清代文人纪晓岚在《食枣杂咏》中便有记述:“破枣观其核,中空无所有。”清代诗人刘彤专作《虚心枣》诗赞之:“谦为君子德,枣亦解虚心。”

  枣乡庆云有一株1400多年的唐枣树,大概是我国最古老的枣树,古今文人见之无不称奇赞叹。清代康熙元年庆云知县卢元培曾作诗《鬲津古树》纵情歌之:“半亩清阴俯碧川,沧桑历尽势参天。繁枝自抱风云色,贞干宁辞冰雪缘。高士结庐容啸傲,将军屏坐寄流连。联珠而后知盈箧,绝胜华南第一篇。”庆云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玉秀作《千年唐枣诗》深情咏之:“子孙繁衍遍大地,青阴红果惠人间。”临邑县政协主席张栋也作《唐朝枣树》动情赞之:“春华秋实人人羡,胜过南山不老松。”王树理任庆云县委书记时曾欣然写下《唐枣赋》和《咏枣诗》,盛赞唐枣树“千年盛衰人间事,尽在腹内胸中藏”,发出了“庆云小枣益身心,当年惊动李时珍。我欲劝求长生者,莫辞长作庆云人”的由衷感慨,抒发了对枣树无限敬仰和喜爱的情怀。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