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枣》赏析
原作:【双调·庆宣和】摘枣(新韵)
滢滢溪水
风吻金秋枣正红,摘得玲珑,嚼在嘴中逗馋虫,脆生,脆生!
赏析:
此作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全篇共五句,二十二个字,非常短小。这么短小的篇幅要写出有容量,耐咀嚼的东西确实不容易。那么这篇《摘枣》又如何呢?我们大家不妨一起来看看。
“风吻金秋枣正红”,作为开篇之句,入题快,无冗语。在《庆宣和》这样字句少的小令中能一开始就紧扣所题咏之物,尤为重要。因为在只有五句话的作品里,哪怕多浪费一个字,都会直接影响到下文内容的充实。这一句,既交代了时间:金秋,又点明了所题咏之物:枣。一个“吻”字将风拟人化,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感情。“红”,状所咏事物之色彩,抓住了特点。让人犹如看到了满树红枣摇曳生辉,惹人怜爱。开篇以绚丽的色彩撩人眼目,引人关注,可谓是起句不凡。
“摘下玲珑”,这句的“玲珑”一词,是娇小灵活之意,指物体精巧细致。古人有以“玲珑”来喻梅花的,如唐韩愈《春雪间早梅》诗:“玲珑开已?蹋阕鹤雌怠!币灿幸浴傲徵纭崩葱稳菅┑模绾断惭┫着嵘惺椤肥骸罢贞琢俪跞眨徵绲瓮礓!被褂兴瓮醢彩洞卧贤跏ぶ窖罚骸傲徵玺逅罩卸椋陌?装春树上归。”此亦指雪。而本曲作者在这里却是用来写枣,赋予了这词新的含义,可谓是别具匠心。“玲珑”一词之前再冠以“摘下”这个表动作的词,其欢快喜悦之情充分表现了出来。此种融情于物景之写法值得称道。
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枣之形和色方面写,那么第三句就是写其味了。“嚼在嘴中逗馋虫”,紧承上句,气脉连贯。“嚼”,这一字写出了枣含口中慢慢咀嚼品味的动态。“逗馋虫”比喻中满含俏皮欢悦,俗中带趣。枣味如何?作者没有明言,但是通过“逗馋虫”三字就可以让读者自行品鉴,自行领会了。这样留给读者想象咀嚼的空间,比起作者道尽其详合盘托出的写法要高明多了。读到此,你难道不感觉到这枣留给你的余味之绵绵,这文字带给你的余韵之悠悠吗?
“脆生,脆生”,以口语入曲作为全篇的结语,且两词相叠,符合此曲的写作要求。它不仅节奏分明,还从拟声方面让人感觉到吃枣时“嘎巴!嘎巴!”的清脆,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真是吃者忘形,听者垂涎。美哉其枣,人之醉矣!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甜蜜的。作者在向我们展示这一主题时,全篇文气畅通,结构严谨,文字洗练,善用修辞,严守曲律。特别是在语言上,巧用口语,遵循了曲之用语通俗易懂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双调·庆宣和】摘枣(新韵)出自中华诗词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