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国宾接待中的逸闻趣事

时间:2015-12-17   作者:吴德广  【转载】   来自于:北京青年网    阅读

    我是外交部礼宾司的老兵,三进三出礼宾司,在那里任职共约20多年。

  我第一次参加国宾访华接待是在1967年。当年,一位非洲国家总统访华,对方坚持总统座车挂其总统旗,那时国内只有该国国旗,没有那位总统的总统旗。礼宾司只好发电通过我驻该国使馆,请对方自带总统旗。那位总统抵达北京当天,司里派我前往首都机场向总统专机上该国的礼宾官索取总统旗,并火速送至大北窑处,套挂在备用的一辆敞篷车旗杆上。那时大北窑是市区群众夹道欢迎国宾的起点。总统进入市区,我国领导人陪他乘敞篷车检阅欢迎群众。

  自我第一次参加国宾访华接待至今已有30多年了。我参加国宾访华接待亲历亲闻的趣事历历在目。


  周恩来总理的主随客便

  为来自穆斯林国家的国宾举行的国宴,均安排清真全席


  1965年我一进礼宾司,常常听到老前辈讲述周总理对礼宾人员严格要求的故事,其中有一些故事让我终生难忘。例如:接待国宾要做到“主随客便”。“主随客便”就是要尊重来访客人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要求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对客人的安排,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周总理的“主随客便”逸闻不胜枚举。1964年10月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陛下和王后访华。当天下午4时抵达北京,晚7时中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为其举行盛大国宴。晚上7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都到齐,在等候国王和王后一行。但王后在宾馆化妆打扮,找不到她喜欢的衣装,而迟迟未离开宾馆去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得悉原委后指示:不要去催促阿方。等到王后换完她满意的服装后随国王抵达宴会厅之时,已是晚上7时45分。对此,国王再三表示歉意。

  1970年初,一位外国国家元首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在他访问北京第二天下午,周总理秘书通知接待办公室,毛泽东主席在半小时后接见这位总统,让礼宾官马上通知他。这位总统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当时他刚刚在房间做祷告。总统警卫秘书告诉中国礼宾官,总统祷告一般需要二十至三十分钟。中方礼宾官将此事立即报告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立刻电话交代礼宾官,不要去打扰惊动总统,等总统祷告结束才请他。周总理立即动身去毛主席处汇报工作,利用汇报机会拖延一下时间,以便等这位总统祷告完毕。事后,总统获悉此事很受感动,见了周总理多次为此事表示歉意和不安。

  周总理非常重视各国的风俗习惯。他有一句话,我铭刻在心。他说:“尊重一个国家的传统习惯,实际是对这个国家的尊重。”在他的亲切关怀下,礼宾司人员努力做到周到细致,尤其是注意尊重来宾的传统习惯。多年来为来自穆斯林国家的国宾举行的国宴,均安排清真全席。宴席上不用酒类,而是用饮料或茶水。在宴会上如个别外宾饮食有某种忌讳,还作特殊安排。有一次在宴请外宾时,宴席上了包子。周总理询问制定菜单的礼宾人员,今晚的包子是什么馅的?回答说:大概是猪肉的。周总理很不高兴地说:“什么是大概,如是素食者或伊斯兰教徒,那怎么办?”

  周总理强调礼宾工作人员要细致周到。1970年初有一位来自南太平洋岛国的国家领导人访华,他身胖体重,行动缓慢。访问西安时,下榻省政府宾馆事先也派先遣组察看,但百密也有一疏,宾馆因多年失修,室内和卫生间的设备也陈旧,没有认真细致检查每件设备。谁也没料到那位国家元首一进宾馆就急用卫生间。没有多久,就听到卫生间传来一声巨响,原来抽水马桶被国家元首坐塌了,他股部受了轻伤。这一事故影响贵宾当天下午的活动。周总理得悉后,严厉批评这件事,并亲自向该国家元首表示歉意。

  周总理在执行“客随主便”和“主随客便”原则方面是楷模,深受赞扬。他常强调尊重对方,不强加于人。他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更令人钦佩。


  美国总统访华的大“折腾”

  礼宾官工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国宾抵达前完成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宾访华纷至沓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礼宾司最牵情动魄并终身难以忘怀的,是当国宾接待处副处长的日子里。我常和同事整天忙忙碌碌,要办的事情太多太多。外交无小事的信念,使我战战兢兢,浑身是劲。每年约有百起国宾访华,这意味着世界历史天平向中国倾斜。想到此,我欢欣鼓舞。

  礼宾官工作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国宾抵达前完成。我记得那几年里,几乎没有一起国宾访华的名单和日程是一成不变的。那时没有电脑,重复劳动成为我的家常便饭。国宾访华的安全和医疗保健、宾馆、乘车、赠礼方案等,是礼宾官必须仔细考虑之中的。国宾抵京后,我们就开始在钓鱼台宾馆紧张工作,有时还得提供一天24小时的服务。几天之后国宾离华,我和同事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回家顾不上休息,又得迎接新任务,真是站不旋踵。

  1975年美国福特总统访华,总数450人,其中正式成员37人,记者170人。我参加福特总统访华先遣组接待,深感到礼宾人员的担子重了,尤其接待美国总统访华,要面对大“折腾”考验。时间紧、人数多,做好接待并非容易,必须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对大“折腾”。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华访问9天,访问了北京、上海、桂林和香港。这次随克林顿总统访华的人数是历来最多的,共有1200多人。总统夫人、女儿、岳母以及5位部长、6位议员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太平洋舰队司令等。随行人员当然还有总统的贴身服务人员和夫人希拉里的理发师。随团采访的记者有375人,其中200人可以随机前往,团中套团。除总统专机空军一号外,还要用3架客机和好几架C-141运输机,美专机在华停降93架次,除了运送人员外,还运送通讯设备83吨,防弹车、生活用品等大量后勤保障物品100多吨。这次随团而来的还有两辆黑色的专用安全通讯车、10辆防弹车、受到严密保护的总统标志和防弹的放讲稿小台架及饮用水等设备与用品。一位白宫的先遣人员开玩笑地说:“几乎要把整个白宫都搬到中国去了。”其费用难以计算。安全、后勤等先遣组先后共3批,每次均在百人以上,在京与中方有关部门举行会谈,看总统计划访问的场所,仅第二批先遣组在京看点就有53个。显然组织接待工作复杂、难度大。

  一般情况下,礼宾官很少遇到这些大“折腾”,但随着国宾访华越来越多,大“折腾”是难避免的,认真应对,认真细致,做好每件琐碎平凡事情,才能确保国宾访华成功。


  走后门的里根总统

  里根参观西安一个市场,出发前穿上防弹背心,怕再受到枪击


  国宾在华活动都喜欢堂堂正正走正门,走有气派或装饰崭新的正门。哪位访华总统喜欢走边门、走后门?在我记忆里,唯独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时喜欢走边门、旁门。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应邀访华,夫人随同。这是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之后,美国第一任在职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国家元首互访,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里根总统应邀正式访华,中方当然像接待其他国家元首一样热情隆重,礼仪周全,并采取各种各样安全措施,确保他们在华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这位美国总统访华,排场大,要求多,安排复杂,先后派了数个先遣组。各个先遣组任务不同,光安全先遣组就有管总统夫妇饮食起居,有管随身警卫,有管交通安全等等。尽管外交部主管礼宾的韩叙副部长向美方表示,中方完全有能力充分保证总统的安全。但美方对中国安全措施还是将信将疑,并不断提出可笑的要求。美方提出要派其特工人员下厨房监督中国厨师做菜,说他们总统吃的东西都必须经过特工人员检查。韩叙听了哭笑不得,说:“给美国总统吃的东西,我们领导人也同样吃。”也许美国安全官自己也觉得这要求太荒唐,因此再不坚持。实际上,里根总统夫妇在中国宴席上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在钓鱼台国宾馆,总统随行“御厨”为里根总统夫妇准备早餐和平时用餐。中方在总统套房备餐间安放的各种物品全被搬到了走廊里,当然谈不上他们吃中方准备的早餐了。可口可乐、橙汁,去咖啡因的咖啡等各种饮料,都是从美国运来的。其实,中方知道里根只喝去咖啡因的咖啡,宾馆都给他准备了,美方安全人员就不让里根喝。钓鱼台国宾馆人员也感到莫名其妙。

  他们每到一处,中方从礼仪考虑,总是安排里根总统夫妇堂堂正正走正门,走崭新的正门,并告知中方主人将在那里迎接。但美方的安全官总是提出里根总统走边门或旁门。中方负责安全警卫的同志说:“这样可能不太好吧,显得对总统不礼貌似的。”美方安全人员说:“没关系,我们总统已习惯走边门了。”在北京时,里根总统去长城饭店出席招待会,不走正门。车子径直开到饭店南边的车库门口,进入车库后,穿过装修简单的水泥走廊,经过两旁厨房、库房和服务人员办公室等后勤设施,最后才到达大堂。在西安参观兵马俑博物馆后去参观当地一个市场,里根出发前还得穿上防弹背心,就怕受枪击。

  为什么总统里根处处成为惊弓之鸟呢?事出有因。原来里根就任总统的第70天,曾经发生震惊世界的里根遇刺事件。1981年3月30日,里根在华盛顿一家旅馆的宴会厅发表午宴演讲后离开时,遭到枪击。他的新闻秘书的头部被击中,以致瘫痪。里根总统本人也中了一颗枪弹,幸好不是致命的,10多天后康复。后来得知,枪击者是一名“精神错乱者”。来中国访问时,其内心的担忧还在。此事对其安全人员压力很大,来华后他们的神经仍然极度紧张,偏爱走边门,看来也不难理解!


  病房里的元首会见

  通过一番真诚的安排和沟通,乍得总统被感动,决定不中断访问


  按照礼宾习惯,不能安排国家主席在病房里会见来访的国家总统!在我的记忆里有一次例外,病房里两国元首会见成为美谈趣事。

  1990年6月26日至7月1日,应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邀请,乍得总统哈吉侯赛因·哈布雷来华进行正式访问。25日,乍得总统抵京前夕,杨尚昆因患阑尾炎突然住院手术治疗。礼宾司长江康紧急约见乍得驻华大使阿里,通报杨主席的病情,并告知中方将由时任副主席的王震出面接待。阿里表示,乍得总统已在来华途中,他本人难以做主,等总统抵京后,请中方直接告知。

  哈布雷总统专机准时于26日下午1时45分抵京。在前往钓鱼台国宾馆途中,陪同团长陈敏章部长向乍得总统哈布雷通报了杨尚昆因病住院有关情况。总统听后未作任何表示。到达宾馆后,乍得驻华大使告诉中方:由于旅途劳顿,总统需要休息,当天下午的欢迎仪式和当晚的国宴取消,其他日程待商定。显然,乍方对中方的安排产生了误会。

  当晚6时,双方有关官员就哈布雷总统访华日程进行磋商,但未达成共识。当晚9时,乍得外长奥马尔、新闻部长赛义夫和乍得驻华大使阿里紧急约见陈敏章等人。外长奥马尔首先祝杨尚昆主席早日康复,接着宣布乍方的决定:鉴于乍中两国关系友好,这是乍得总统哈布雷首次访华,应当尽可能取得成功,但看起来难于实现,建议在正式访问尚未开始前取消这次访问,以便日后再来。

  乍方的这个计划,让在场的中方人员都感到吃惊。但陈敏章仍沉着冷静地解释说:杨尚昆主席生病25日晚上才被确诊,不可能提前通报乍方。中方已为哈布雷总统的日程安排做出很大努力,实质活动都未改变,总统抵京的消息已登报,国内外记者都知晓,突然中断访问定会产生更大的误解。中方真诚希望哈布雷总统能继续访问并取得成功,请乍方重新考虑刚才的决定。

  为了消除乍方的疑虑,陈敏章根据时任总理李鹏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调整日程方案:国宾接待规格不变,热烈隆重欢迎。通过一番真诚的安排和沟通,最终感动了乍得贵宾。

  6月27日上午10时,王震受杨尚昆委托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主持隆重的欢迎仪式。随后王震礼节性会见哈布雷总统及夫人,会见时,王震代表杨尚昆和中国政府热烈欢迎哈布雷总统访华,解释杨尚昆因病住院不能亲自接待。当天上午11时,李鹏前往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哈布雷总统并举行正式会谈。中午李鹏和夫人朱琳在钓鱼台芳菲苑为哈布雷总统及夫人举行欢迎国宴。当晚,时任国务委员的李铁映为哈布雷总统及夫人在钓鱼台养源斋举行便宴,并递交杨尚昆的亲笔信;28日上午哈布雷总统参观故宫后,在中南海会见时任总书记江泽民;28日下午哈布雷总统到301医院看望杨尚昆。中方的特殊安排,满足了乍方的要求,解除了他们的疑虑,哈布雷总统十分感动。

  28日下午6时话别的时候,哈布雷总统动情地对王震说:“我在这次访问中结识了中国领导人,深感荣幸,特别是杨尚昆主席在病床上,仍同我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使我深受感动。这次访问非常顺利,在北京生活十分愉快,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哈布雷总统在回国前,分别向江泽民、杨尚昆和李鹏写了感谢信,新闻部长赛义夫感慨地对我陪同人员说:“如果我们在别的国家做出取消访问的表态,人家不会予以挽留,中国没有这样做,表现出一个大国的度量。”


  国宾温馨之家

  我在礼宾司任职多年,职责所在,接待数百起国宾


  钓鱼台国宾馆在历史上是著名的风景区,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钓鱼台于1959年正式成为国宾馆,成了访华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等政要人物下榻的地方。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湖区面积为5万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环境优美的国宾馆。

  国宾馆中作为国宾下榻的15幢别墅楼,建筑造型不同,风格各异。芳菲苑是一座宽阔明亮、装饰美丽大方、光彩夺目的宴会大厅,也可作大型集会之用。芳菲苑里还有庄重宏伟的会谈大厅、雅致舒适的会客室。

  国宾馆设有俱乐部,它于1986年建成,设计新颖,环境幽雅,有大小酒吧、美容室、保龄球室、台球室、桥牌室等,服务设施齐全。

  国宾馆拥有多名厨师,烹饪技艺高超,掌灶名厨善制中、西名菜肴,博各系菜肴之长,自成国宾馆菜肴独持风格。国宾称赞钓鱼台国宾馆独特菜肴,称其“台”菜为名符其实的“秀色可餐”。

  钓鱼台国宾馆每年接待百余起访华国宾,见证新中国外交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国宾馆是国宾的家,根据国宾的生活习惯、特点及爱好,做好生活接待。国宾下榻这里就像在家一样,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例如:1972年2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此下榻。尼克松是一位酷爱音乐的政治家,弹得一手好钢琴。来京前礼宾司在国宾馆总统套间里安排了一台高级中国制造的钢琴,尼克松来到宾馆步入总统套间时,一发现这台崭新的钢琴,还未休息一下,就兴致勃勃地弹起来!尼克松连声称它:“好琴!好琴!”又如: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访华,事先得知,他身体魁梧,身高超两米,就请国宾馆专门为他特制一张长两米多的坚固舒适睡床。他见到它很高兴,感谢中方细致周到的安排。他说他可以每晚睡好觉,以旺盛的精力参加活动了。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1970年10月上旬金日成首相访华,1986年10月12日至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偕菲利普亲王访华等等,都愉快地下榻在这里。他们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前些年我参加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的“共度重阳”团拜会时,一位老同志对我说:“钓鱼台国宾馆是你的半个家。”这句话让我感慨万端。我在礼宾司任职多年,职责所在,真说不清去了多少次钓鱼台宾馆接待国宾。我高兴得知:到2000年钓鱼台国宾馆接待奥地利总统时,共计接待800起国宾,到今天已接待有1000多起国宾访华了。


  作者小传


  吴德广,193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65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后进入外交部礼宾司。1989年12月任礼宾司政工参赞、司领导成员之一。1994年3月至1998年8月首任中国驻古晋总领事。

  著有《世界各国国旗》、《从礼宾官到总领事》等书。现为外交部老干部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