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庭伦理观仍在捆绑女性?
[摘要]对很多职场女性而言,几乎是绑着一条腿与男性同台竞技。在传统理念中乐于倡导女性对家庭的奉献和牺牲,这是以牺牲女性的自我与自由为前提的。这种道德压迫仍残留在一些人头脑中。
近日,9位青年女科学家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普遍的赞誉中,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网友问,她们一天工作多长时间,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家人?
《城市画报》11月刊发的“女科学家和你都在逐渐消失”一文指出,这种(单单要求女性照顾好家庭的)性别偏见不仅仅存在于观念中,更加渗透到现实层面导致了包括科研领域在内的公共领域中女性的不断流失。
有关数据显示,女性对理工科的热爱并不逊于男性,但女性的数量却随着研究阶段的深入逐渐减少,个中原因无一指向天然偏好,全部来自社会性别压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女性“应当(有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这类看法,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从博士到教授阶段,女性数量骤减。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同等的学术能力下,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学术界获得工作机会。
Facebook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erg在《向前一步/lean in》中也提出了这种不合理性:
女性常被要求家庭和事业兼顾,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最荒谬的是,从来没人这么要求男性。同理,当一个男科学家忙起科研,会有妻子照顾家庭,而女科学家却得一手搞科研一手照顾家庭孩子。
这样一种不平衡本身也是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遗留,女性平权观念的不彻底。
女性要维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这是一个高难度动作。
不可否认,女性地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马克思曾说:“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在前现代社会,中国一直盛行男尊女卑,妇女始终处于男人权力与意志支配之下,缺乏基本的自主与尊严。三从四德,夫为妻纲,将妇女完全变成男人的奴隶。从出生到老死,女性始终受着极度的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婚姻成立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行六礼,更重聘礼,盛行早婚。婚姻解除,实行七出三不去原则,片面强调丈夫的特权,规定夫有恶行,妻不得去。在家庭制度上,实行一夫多妻制、家庭等级制,维护夫权和家长权。女子的命运,就是成为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她们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上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身份上是客体,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废除了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律,并赋予了女子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妇女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国前夕,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中,均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法律还规定,妇女与男子有平等的劳动就业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女性就业人数不断增长。1949年,城镇女职工人数为60万人,仅占全国职工总数的7.5%。2014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4.8%,几乎能顶“半边天”。
如今,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女性的地位都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统计显示,已婚女性中有近七成的人掌握了家庭的“财政大权”。
但是,男女平等观念并不彻底
作为女权运动的创始人,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
(在父权制社会)既然丈夫是一个生产劳动者,他就是一个超出家庭利益而面向社会利益的人,就是在建设集体未来的同时,通过合作开创他自己的未来,所以他是超越的化身。而女人注定要去延续物种和料理家庭……他在自己的职业和政治生涯中,经历了变化和进步,感到自己在时间与世界中扩展。当他疲于做这种遨游时,他就回到家里,世界的一个停泊处。晚上他在家里恢复精力,妻子则在家管理家务和照料孩子,但她的工作只是千篇一律地延续和抚养生命。
女权运动创始人西蒙娜·波伏娃
在现代社会,对于女性而言,延续物种和料理家庭的任务没有变,增加了工作这一额外任务。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对女性而言如踩高跷一样难。
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表明,已经有41%的职业女性感受到想要兼顾家庭与事业却力不从心,27%的受访者产生了放弃工作以更多照顾家庭的想法。这两项项加起来意味着近七成职业女性陷入家庭与事业的两难。
一个原因是男性分担的太少,女性“应当有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这可能是现代社会多数男性的期待。有数据为证,近日,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一半家庭的父亲“缺位”。针对“辅导孩子学习”“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家长会”“培养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等14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妈妈为主”的40.3%,“爸妈共同承担”的情形占到40.6%,“爸爸为主”的11.6%。
从我们日常话语体系也能看出这种偏见。会做家务、带小孩的男人被称为“好男人”,恨不得给发一个奖。在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这些不是男人的本分吗,怎么就称得上“好”?说明这样的男人比较罕见吧。在《爸爸去哪儿》中,男模张亮之所以那么火,是因为他不仅会下厨,还会带孩子。要知道,大家默认的观念是男人不用带孩子的。
为什么有成就的女人总是被问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为什么没有人问“男科学家一天工作多少小时?有时间陪孩子和家人吗?”
其实对女性的这种绑架,也是对男性的束缚,意味着男性可以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而如果这一件事你还干不好,还有颜面面对江东父老吗?而且,如果认为女性照顾家庭是本分,那么养家糊口的重担就是男性应承担的本分,这对男性也是一种经济压迫。
结语:对很多职场女性而言,几乎是绑着一条腿与男性同台竞技。在传统理念中乐于倡导女性对家庭的奉献和牺牲,这是以牺牲女性的自我与自由为前提的。这种道德压迫仍残留在一些人头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