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也有武侠情结
“那些江湖长情,那些书剑飘零,那些快意恩仇,那些仗剑远游,无不是彼时的武侠梦。”近日,当“武侠巨匠”温瑞安先生在天津大学“侠从绝处见人情”的演讲现场,用被他笑称为带有“异域风情混血儿”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读出这句话时,现场掌声雷动。
作为与金庸、古龙、梁羽生齐名的武侠小说家,“四大名捕”系列、《逆水寒》等作品成就了温瑞安的侠义江湖。然而,记者所见的温瑞安,却呈现出了他作为漫画家和诗人的另一面。当他用韵味悠长而又铿锵有力的诗歌来诠释他所说的“梦还在,武侠不老”时,人们相信,武侠从未走远。
温瑞安认为,武侠已经影响并渗透到了世界影视作品中,如美国电影《分歧者》里的“五大派系”和中国武侠里的“九大掌门”是相通的,《哈利·波特》其实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经常写到的加入一个派别学习武功
近些年来,温瑞安并没有如《四大名捕》那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新作品问世,但他宣称自己从未远离武侠——他的作品不断被改编为影视剧、漫画、游戏和有声读物等,他本人甚至还设立了武侠文学奖,用以激励新生代的武侠小说创作者。
这些年来,温瑞安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武侠文学已经不复当年盛世,他为何还不懈努力?
温瑞安承认,武侠小说曾经有过一个黄金时代,金、古、梁、温甚至更早之前的宫白羽、还珠楼主等,曾经掀起了“80后”租书的热潮。如今,这狂热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温瑞安觉得,中国的武侠文化与精神,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武侠的表现方式可能发生了变化,如现在流行的剑侠类网络游戏,就是武侠情结的表现。甚至,武侠已经影响并渗透到了世界影视作品中,如他认为李小龙改变了好莱坞电影中的打斗模式,美国电影《分歧者》里的“五大派系”和中国武侠里的“九大掌门”是相通的,《哈利·波特》其实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经常写到的加入一个派别学习武功,至于《复仇者联盟》《功夫熊猫》等,情节更近似武侠的历程。
当谈起武侠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时,温瑞安用了诗化的语言来表述:“岁月是忧伤的脸,武侠是少年的梦,你们谁没有做过这个梦呢?武侠没死,文学没死,诗没死,梦没死。当武侠遇到科幻、推理、鬼怪、穿越、爱情……"侠"便不是一个古远的梦。”
“所以,认为武侠没落了,是最不与时俱进的想法了。”温瑞安说,在人们普遍认为武侠没落的形势下,他所做的事情,是“反高潮”,也是一场“逆水寒”。
其实,温瑞安涉猎范围极广,他自己说,在马来西亚,他的漫画比武侠小说有名。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曾是十余个诗社的“总舵主”。因为其武侠诗写得出众,他曾经被形容为“第一个合并了诗与剑的光芒的才子”
在讲座现场,温瑞安激扬顿挫地朗诵起自己年轻时曾经写作的诗歌《蒙古》,并不时拿起身边的鼓槌,随着诗歌节奏敲起铿锵的鼓点,将现场的“侠友”们带入了那大漠孤烟、弓弦铮铮的塞外。据温瑞安说,写作时他22岁,那样的场景都是他想象出来的。
温瑞安还是个电影迷。他家藏书超过两万册,但他说,他收藏的电影比书还要多,而且“每天要看一部以上的电影”。至于由他的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虽然数量已经超过了20部,但温瑞安坦率地说,没有一部能代表他心目中所想。所以,他和“侠友”们一样,也盼望着能看到真正有“温派”侠义精神的作品被拍出来。
关于创作,温瑞安说,自从上世纪80年代起,很长一段时间,他坚持着每天不少于一万字的创作速度,最多时,他同时撰写18个专栏,其每篇的字数和专栏要求的字数几乎没有误差。即便是如今,他也能保持每天4000字的写作速度。
“那时的作品基本都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跟现在网上看武侠小说是很近似的。近年来我好像没有新作品,其实就是因为发布下载的方式不一样了,我一时适应不过来。我不会电脑打字,都是手写的,加上版权问题,所以卡住了。”温瑞安透露,今年下半年,他将有新作品与读者见面。
本报记者 李宁通讯员 刘晓艳
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对 话
问:当具有侠义精神的人,遇到生活中的恶的时候,我们是快意恩仇,还是用一种善的温情去感化?或者捂上眼睛装看不到?
答:这也是我的困惑。看到一些事情时,会觉得好人难做。我们知道,真正的侠应该是在绝境里给人以帮助,但是人家的绝境是装的,这时候你出手,得到了一个恶报,心中是不是觉得天地无情?即使再不讲回报,也至少希望不会变成恶报。如果被诬陷,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是错的,那让人情何以堪?但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不去做该做的事情。
问: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您心目中最理想的侠是什么形象?
答:还是侠自绝处见真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非常尊重。不过我觉得,侠要从身边做起。侠就是,我们对爸妈好不好?他们关心我们,我们有没有回报?我们身边的人是不是有人需要帮助?他们生病时我们有没有去探望?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侠之中者,为情为义。希望大家能做到从身边事做起。因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你没有乔峰的武功,没有游坦之的铁头,没有段誉的六脉神剑,踩到一个地雷,一下就被炸死了。
问:《指环王》和《权力的游戏》等的编剧导演,在改编原著的时候战战兢兢,希望忠实地还原小说的内容,为什么中国很少有这样的作品出现?
答:大家都知道,“一剧之本”最重要,好莱坞和印度、瑞典的一些电影,都注重剧本的考究,尽可能做到贴近原著。西方的影视剧,有的拍摄进度甚至快于原著,这种情况下拍摄方也会跟原著作者一起编下面的剧情,每一样都要得到原著作者的同意。在我们这里,编剧是整个群里最不受注重的。比如拍戏时要拍一场在长城上的戏,很可能因为太贵拍不了,比如需要两千个群众去拍一个大场面,但是导演和制作人可能告诉我们“算了”。有的导演说,我们请的特效是好莱坞的,但人家说要做一块钱的特效,制作方可能说我要做五毛钱的,有人发帖子把这特效骂得狗血淋头,说别装了,这其实就是一毛钱的特效。但是,我们编剧光骂没有用,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这方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