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武侠的情感缺失:侠客精神的没落
▲武侠逐渐成为时下流行的奇幻、宫廷剧中的一个元素。图为电视剧《花千骨》剧照。
金庸、古龙小说从当年的大众通俗读物,早已登入大雅之堂;但二人之后,武侠小说再也没有出现如他们一样的大家。时至今日,武侠江湖风光不再,武侠小说、影视剧创作更是趋于没落。
“大陆新武侠”的崛起与没落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知道金庸的人多半熟悉这副对联,这14个字概括了金庸先生的14部代表性武侠作品。
金庸小说于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进入内地,掀起全民看武侠小说的狂潮。当年的年轻读者之中,也涌现了一批从爱好走上创作道路的作者。以《天行健》《轩辕剑》等长篇驰名武侠文坛的70后作家燕垒生表示,当时他还是一名中学生,开始偷偷摸摸模仿金庸写小说,在笔记本上写了30多万字武侠,但写出来没地方发表。后来随着新世纪初网络时代的来临,燕垒生尝试在网上写武侠小说。
燕垒生试图在金庸之后,杀出一条武侠小说创作的血路。2001年创刊的《今古传奇》(武侠版)打出“大陆新武侠”的旗号,旗下聚集一批青年武侠小说作者,燕垒生、小椴、凤歌、步非烟、沧月等人血气方刚,都想在后金庸时代一展锋芒。这股“新武侠”的潮流,在2005年左右达到巅峰,《今古传奇》(武侠版)每期达到了七八十万册的惊人发行量,作者规模达到千人左右。
然而,好景不长,“大陆新武侠”迅速风流云散。《今古传奇》(武侠版)发行量从2006年后大幅跌滑,影响力不再。这批作家也没有写出堪与金庸等量齐观的作品。随着“大陆新武侠”的衰落,《今古传奇》旗下的作家群也纷纷转型。70后作家小椴曾经以武侠小说《杯雪》获得温瑞安赞赏,不过,他已经好几年不写武侠小说了,近年来开始转向历史小说。沧月、步非烟等人也放弃了武侠小说,写起奇幻、玄幻小说之类网络流行小说。
“武侠小说创新不足,套路看多了,觉得很乏味。小椴这批作家的个人积淀较弱,在特定阶段会爆发,但后劲不足,作品的文化底蕴不行,转型也是被迫的。”中华书局编辑吴魏如是说。
侠客精神缺失下的影视鸡汤
去年,由于正编剧的电视剧《神雕侠侣》自筹拍起便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播出之后更引发不小的争议,以至于对《神雕侠侣》的几个电视剧版本的回顾、比较、争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除了2014版,被讨论次数最多的便是1995年播出的许多观众心目中的经典版(李若彤、古天乐主演)和2006年播出的由张纪中执导的版本(刘亦菲、黄晓明主演)。
1995版伴着悠扬深情的配乐而出现的小龙女、杨过分别16年后重逢于绝情谷底的场面以及2006版杨过决心找郭靖报杀父之仇,二人策马踏过绝壁下溪水时,郭靖正气凛然的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等,皆以触及深沉大爱而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相较之下,2014版几乎是爱情小故事的大串烧,剧中演员搞笑夸张的台词和表演足以博观众一笑,但其平面化、庸俗化的美感特征将小说原著的大美大打折扣。
对几乎每隔10年一个新版的电视剧《神雕侠侣》的观察,透视出的是多年以来武侠剧在内容情节、画面效果、审美趣味上的传承与流变。可以说,改编之后的2014版多了世俗,少了情怀。而视觉效果的网游化、动漫化,2014版《神雕侠侣》不是个案。本身就由动漫改编而来的《仙剑奇侠传》、《秦时明月》等剧自不必说,新版《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武侠剧如此,此前曾热播的《宫》等剧也如此。
十几年前,根据金庸、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大行其道。如今,这类武侠剧似乎已经不再吃香了,取而代之的是魔幻仙侠剧。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古剑奇谭2》《幻城》《封神》等剧都吸引了市场的关注。
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侠,离开“侠”字,就只有躯壳而失去了灵魂。侠义思想起源于墨家,所谓“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侠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宁愿自我牺牲,扶弱抗强,知其不可而为之。作品中充盈着这样的侠义精神,才会令人心向往之,达到艺术的高度。
可是,近年来不管武侠小说还是武侠电影,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种侠客精神了。如徐克近几年拍的“狄仁杰”系列,武打和特效固然越来越绚烂,但看不到侠客情怀。还有的作品让人产生价值观上的混乱,如张艺谋的《英雄》,侠客不仅放弃对抗强权,还主动为暴君背书。当社会需要讨论是否扶倒地老人时,这个社会的侠义理念已经所存无几,势必影响到文艺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