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716.7万公务员多不多 要看财政供养比例

时间:2016-06-24  【转载】   来自于:中国青年报    阅读

    衡量政府规模大小是否合适,不仅需要看其绝对数量,而且要看其投入与产出,即“投入的行政成本和产出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任何关于公务员的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近日,人社部发布了《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关于公务员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据悉,这是国家权威部门首次披露“中国的公务员到底有多少”。根据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


    具体指哪些人?这个数据是多是少?根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的分析,人社部公布的公务员总数,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包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如果算上全部财政供养人员,数据约是5000万。


    700万也好,5000万也罢,这组数字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评判财政供养人员多少的依据,主要看是否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特别是与本国的发展阶段、人口规模、政府职能、政府结构、政府财力等因素相适应。


    根据此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历史层面的纵向比较,还是国际层面的横向比较,从绝对数量看,目前中国的财政供养比例是偏高的。


    当然,供养比例与公共服务质量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换句话说,供养比例高,不意味着公共服务必然低效。供养比例低,也不意味着公共服务高效。准确地说,合理的人员规模既要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又要防止人员过多,增加行政成本。


    在资源相对稀缺的背景下,如果公务员数量过多,不仅占用大量资源、影响经济建设,而且大大地提高了纳税人的供养成本。


    其次,则表现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失衡。衡量政府规模大小是否合适,不仅需要看其绝对数量,而且要看其投入与产出,即“投入的行政成本和产出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尽管公共服务质量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高企的行政成本之外,由于存在公职人员结构过剩的问题,公共服务仍呈现诸多畸形。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机关后勤服务人员过多,而现代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财税、社会保障和各种权利保障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却偏少。


    让人担忧的是,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以及体制内始终未能彻底祛除的利益占有,短期内不合理的供养结构在仍然难以撼动。这将最终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


    改良供养结构,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公共利益,这显然不是一日之功。不过,跳出数据之外的省思,应该成为国家权威部门在数据发布之后,应有的“公共表达”。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