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然畅意田园歌——走进分水镇儒桥村
田园儒桥,有山,有水,有灵气。村东头6棵树龄达三、四百年的老樟树,成了分水儒桥历史最年长的见证者。村西面的小坞一座华严寺,相传远在唐代就有高士在此定居。涓涓溪流穿村而过,一座从古时遗留下来的石洞桥连接着两边的房屋,孕育着儒桥的古朴古香。
经济发展造福于民
如果要追溯分水制笔产业的发源地,应该就是儒桥。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知识青年在儒桥村大礼堂生产出了第一支竹竿笔。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儒桥的制笔厂及相关配套企业已经多达75家,工业总产值高达41987.9万元。其中东方笔业、派得利制笔有限公司、春江笔业三家规模企业更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这些企业的发展解决了村里剩余的劳动力,而且收入不低。中年妇女一般都在厂里从事印刷、包装等工作,而50岁~80岁的老年人则做转笔的活儿,一天也可以赚到40元钱左右,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笔不低的收入。”儒桥村村委会主任说道。但是,仅仅村里和周边的劳动力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他们通常把产品发到淳安、临安、安徽等地加工。据说,在临安还有一个小山村,全村人都是制笔加工点的成员。“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了人均一支笔的生产能力,接下去我们将朝着品牌化、全球化市场进军。”对制笔行业的发展,村委会主任充满了信心。
该村不仅工业经济达到了可观的产值,农业生产也是如火如荼。全村现有茶叶面积11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茶园面积420亩。2006年7月,该村茶叶基地通过有机茶认证、无公害茶基地认定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有机茶种植由于其投入少、见效快、销售稳定,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据介绍,近几年优质春茶每斤价格一直稳定在300元左右,新上市的茶叶有的每斤高达1000多元。
为了拓展农业发展的渠道,村里还兴办了中药材合作社,联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用地315亩,主要种植南蓝根、金银花、薏米等药材。为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经营者还特意去温州瑞安定清合作社考察、取经。据介绍,现在合作社产品的销路主要是安徽博州和河北安国。
基础设施服务于民
“今年,我们将着手把村里的主干道打造成为长1200米,宽10米的精品街道。同时,全面整治刘家溪,提升水质,优化环境,建设防护设施,从而打造休闲观光一体的景观河道。”说起今年的规划,村委会主任露出激动的神情。
据了解,今年村两委将动工八大项目。其中包括水库修理、乡村公路联网、集聚点建设、造地(高地)项目、旧房改造项目、老村主干道拓宽。
这些年,为方便村民出行,村两委投资150余万元修复了毛山至百江联盟2.537公里的乡村公路;为提升村容村貌,改善村居住环境,对葛葛坞、毛山湾宅基地进行整理,并获得市级优良工程;为了提高村民饮用水质量,让村民喝上放心水,投资100万元修缮了苗坞水库,完善了村自来水工程;投资50余万元对市级低产田改造项目——中珠畈进行改造,力争提高20%的农田产量;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集办公、医疗卫生室、老年活动室于一体的办公楼。将各类资源充分整合,从而达到节约用地、节约建设资金。
另外,村两委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室外文体活动中心,配有篮球场、舞池、健身场等多处活动中心。
文化休闲普惠于民
夜幕降临,休闲广场上这边几位老年人摆开了架势,吹拉弹唱齐上阵,一句句清丽婉转的越剧唱腔颇有韵味;那边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活力的身影闪现在篮球场上,一场场群力激昂的赛事热火朝天;旁边的舞池里,一个个舞者潇洒奔放。
在这个田园村庄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里相继成立了老年腰鼓队、篮球队、老年乐队、戏迷协会,让村民的生活多姿多彩。每年一届的篮球赛成了村里年轻人一显身手的机会;老年乐队的二胡、唢呐、笛子、箫,奏出幸福生活的交响曲,村里的节庆、喜事可少不了他们;戏迷协会的成员们操练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他们自己练习伴奏和唱腔,从越剧到京剧都有。他们风雨无阻,每晚都向村民献上一道戏曲盛宴;老年腰鼓队已经成立十一年了,她们意气风发,神采奕奕,在众多重大活动中展示了她们的风采,还获得“镇腰鼓队比赛一等奖”及“县健身球操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从儒桥这个名字中,能读到几分文化的内涵。村里1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图书室总面积占到了80平方米,并配有专职管理员,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个小时,每月约服务520人次,能容纳100余人同时阅览。儒桥村图书室的图书总数达到了12000多册,其中关于农村法治、农作物培训技能的书达2500册,老年健康等方面的书2300多册,儿童等相关书籍2200余册,妇女健康、计生方面的书籍2500多册,报刊杂志22种。这些书都为儒桥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村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淳朴风气根植于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儒桥,田间劳作的农民,山间采茶的农妇,镇上摆摊赶集的商户,皆尊老敬贤、不尚讼斗。这里,安然恬静的生活、简单详和的人际关系,足以令人心旷神怡、深深向往。这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村民们延续了勤劳、踏实、孝顺的美德。这里涌现了许炎妹、李美蓉这样的县敬老养老爱心奖得主和全国“孝老敬老”之星。
李美蓉用二十二年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伺候病卧在床精神失常的婆婆。婆婆从一开始的排斥和刁难到现在再也离不开亲如女儿的媳妇,是李美蓉用行动感动了老人。李美蓉没有太高的文化修养,说起这件事她也总是很实在:“尊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步入老年时能够自豪的说一声,做人,我一生无愧”。多么质朴的语言!所有这些,村民都看在眼里,都说,她这样的媳妇是大家的榜样。
阡陌交通,徜徉在山水之间;落日的余晖,见证儒桥历史的沿革和岁月的变迁。这是一组流淌的音乐,这是小桥流水的故事。
全部的旋律,都在回响着一个酣然的田园之梦——美丽、温馨,充满自然天籁的意趣。(记者 陆一铭/文 徐军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