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生态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时间:2013-07-16  【转载】   来自于:养生堂    阅读

  整体观


  生态养生学的整体观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即人、自然、社会的三维统一。

  在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由道生万物、冲气为和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都始终贯穿了非孤立地认识和对待人的思想。生态养生学的整体观,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以及人体内在的整体联系性、有机协调性和不可分割性,重在与自然界的和谐适应与良性互动。

  生态养生学的养生观,治理的是人体内外环境,凸现调控整体生态状态的养生学模式的宏观特征。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是一种泛医学思想,即将人类社会、人(人群)和人体所患的疾病也都纳入统一的视野。从生态养生学的角度分析,上中下三者既是三个层次,又是三个层面。下医医病,重在人体内小环境的调整,着眼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为低层面、浅层次;中医医人,着眼于人的整体和人群的身心健康,养生防未病,为中等层面、中等层次;上医医国,旨在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关系与良性互动,为最高层面、最高层次,上医层次是生态养生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平衡观


  生态养生学的平衡观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之间的平衡。

  其中自然界的平衡以运气学说为代表,主要指通过胜、复、郁、发的规律达到稳态平衡。人体内部的平衡则包括脏腑的相关及经络的调节,并通过气机升降出入形式完成体内外的协调与平衡,人体的自衡、自稳能力是惊人的。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是依赖人体内部的自调机制实现的,有动必有静,大自然界具有充分自衡的能力,比如生态的稳定自调。

  生态养生学的平衡观主要根源于《周易》的阴阳平衡观,其所反映的阴阳消长盛衰是均衡的、对称的和互补的,渗透在生态养生学的自然观、社会观和人体的生理病理之中,成为生态养生学平衡观的基础。

  生态养生学的平衡观还包括中和的思想,中和的目的是为了趋于平衡。《周易》中说:“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强调阴阳的和调、和谐。《黄帝内经》中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纠正不和的方法是调和,即“此平为期”,调和的目的在于平衡阴阳。

  生态养生学的平衡观是动态的、相对的,亦即是在发展中、变化中的平衡,平衡是为了维持整体的统一性。《周易》的“易”其含义包括“变易”和“不易”,实际上也就是动和静的平衡观。


  以人为本观


  生态养生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以人为本,以病为标”。 生态养生学主要关心的是人,而不是人的病。它首先会研究人的问题出在哪儿,先改变这个人,然后才治愈这个人所得的病。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的反映。《周易》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生态养生学强调一对一的服务,重视心与心的交流。医病先医心。如果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了觉悟,整个诊疗过程就有了人文的意义。


  自然治愈观


  我们人体都有自保功能和自然治愈力。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最和谐的存在,这就是人体的本性。所谓本性,就是它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的东西,仅凭自己就能够达到和谐。

  生态养生学对治病比较推崇“三分治七分养”。

  现代医学基本是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的。整个社会在治病方面似乎都在鼓励吃药,滥用药物的趋势已经越来越重,以至于出现由药物依赖而造成精神疾患。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在诸多因素中对健康的维护作用只占了8%,而身体自我康复能力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却高达60%。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