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生学的养生原则
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顺应自然,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对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天人相应学说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祖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指导思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与外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阴阳合调,机体平衡
机体平衡就是古人所说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阴阳平衡,人体就能够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就会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形神共养,身心和谐
形神共养、身心和谐是体现了形神合一、神气合一、心身一体的生命和谐观,是继承了祖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性命双修学说与精、气、神学说。
虽然养形和调神都是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确立的养生原则,两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但在形神关系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起着主导的作用,只有“神明”方得“形安”。故而有些学者认为,若欲健全形体,必须首重养神,形神共养,也应以调神为先,这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防治结合,颐养天年
预防医学中,预防本身有两层含义:即预测与防治。预测是根本,防范是手段,而治疗是不得已的补救措施。长期以来,在 “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惯性思维影响下,忘掉或忽视了医学科学在实践中的价值取向:病者不贵于求医心切,而贵于未病先知,防患于未然;医者不贵于能治愈疾病,而贵于能预知先觉,测治于未萌。只有对未发之病症早预见,才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医学提出,预测加防治是最佳的健康投资,并提倡重视人体自主调控、激发潜能,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和自然治愈力,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着眼于人体内外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调理,使其不产生病症。如同中医所倡导的“三分治,七分养”。对于人们来说,只有做好“养”,以“养”为主,防治结合,才能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等不同的生命过程,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并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养性延命录》中说:“养之得理,常寿之一百二十岁。”能否活到百岁,终其天年,关键是在于掌握养生之道,调摄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