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的减法是百姓幸福感的加法
根据公开报道,在2016年39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李克强一共讲了60个故事,都与简政放权有关。梳理本届政府每年首次常务会议的第一议题,无不烙刻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鲜明印迹,其精髓与核心就是四个字:“简政放权”。(3月7日 中国青年报)
耳畔总是听到这样的声音,改革已进入深水期,要敢于啃硬骨头。无疑,简政放权就是这块又臭又硬的骨头,啃的姿势不对,有可能还会磕下几颗牙齿。这真的是一场自我的革命,就仿佛看到了一个顽强的肥胖病患者,擦着汗,忍着痛,永不停下奔跑的脚步,只为燃烧身体里多余的脂肪。李克强总理说,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简政放权”减的是审批事项,加的是精准服务。本届政府的努力凝结成为一串数字:2013年以来,国务院分9批审议通过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共618项,其中,取消491项,下放127项。随着改革的深入,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永远退出历史舞台。成立改革试验区,成立行政审批局,成立一章制,开展“多证合一”。针对百姓需求,订制审批窗口,开始一窗式、一站式服务。江门市施行简政放权不到两年,相继实现了“三证合一”“五证合一”“九证合一”,目前正在探索开展的“十五证合一”就是很好的尝试。
“简政放权”减的是繁琐程序,加的是办事便捷。习总书记说,要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改革的红利。自“简政放权”以来,仅成都市青白江区就已取消不必要的申请材料和证明2000余项,优化办事程序1000余步。其中,青白江区探索的重点项目“四三”工作模式,将建设项目签约到投产的所有审批项目进行一站式并联审批,审批时间由158个工作日压缩到40个工作日,申请材料实现网上共享共用,取消重复提交的材料150余项。这对普通办事的老百姓和企业来讲,办事的方便和快捷,就是红利最好的体现。
“简政放权”减的是衙门作风,加的是满意笑容。虽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在行政审批的道路上盛行已久,但是,本届政府好像从来不缺乏“动真碰硬”的胆量和气魄,在“简政放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为民服务的态度摆在首位。通过优化办事服务,“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相继被打破,精准服务的结果是老百姓办事能够一站式办结。只有审批既快又好,服务才能贴心便民;只有服务贴心便民,老百姓才能开心舒心。
政府权力的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取消是做减法,这个减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把政府的资源、精力聚集到服务上,提升服务的质和量,这道减法的实质是要做老百姓“幸福感”的加法。(金羊网 文/齐小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