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种族牌法庭上的游戏规则

时间:2017-04-09  【转载】   来自于:财新文化

辛普森审判-海报.jpg

《美国犯罪故事第一季:辛普森审判》海报


文/王芫


    2016年2月,当电视剧集《辛普森审判》(The People v. O.J.Simpson)在FX电视台播放时,我没有第一时间追剧,因为我怀疑一件人尽皆知的旧案还能拍出什么新花样。时隔一年,我随手点播了该剧的第一集,结果竟被深深吸引。


    无论当年还是现在,几乎没人怀疑辛普森是杀害前妻及其男友的凶手。至于他脱罪的原因,公认的说法是他的律师打出了“种族牌”。然而不看此剧不知道,“种族牌”在当年并非现成的利器,它只是从辛普森案件开始才显示出了威力。此后,有人打“种族牌”争取自身利益,有人指责对方靠“种族牌”获取不当利益。是否存在只基于种族的歧视和利益冲突?站在不同的位置上,会对同一事实产生完全不同的认知,而《辛普森审判》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刻画了风起于青苹之末的瞬间。


    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打“种族牌”的阻力首先来自于辛普森本人,因为他成名后住高尚社区娶白人妻子,一直在刻意漂白自己。绝望中的辛普森由朋友驾车向南逃亡(暗示他欲逃往墨西哥),美国警察对他实行了史上最磨叽的追逐:地上12辆警车,天上7架直升机,全国人民眼睁睁看着他“五里一徘徊”。此时各方力量开始博弈。辛普森的律师罗伯特·夏皮罗向媒体指出:洛杉矶警局在如此短时间内就将辛普森锁定为嫌犯,源于他们一贯歧视黑人。身为白人的夏皮罗并不相信自己的话,他只是从这位明星客户身上看到了巨大的“钱景”(事后结算,辛普森共为此案付出了1000万美元)。黑人律师兼民权运动家约翰尼·柯克伦则在电视采访中历数洛杉矶警局多年来滥用警权迫害黑人的例子,将辛普森与无辜的黑人捆绑在一起。这两位辛普森辩护团的领队,一个看中经济利益,另一个志在将这场审判打造成黑人民权运动的里程碑。


    于是,对着同一个电视画面,有人看到的是罪犯在畏罪潜逃,有人(主要是黑人)看到的却是警察正在迫害另一个黑人 。检察官们看到周五下午的高速路竟然为辛普森清场,怒不可遏地冲电视机大喊:“难道就没有执法标准了吗?”照洛杉矶警局的执法标准,普通人在第一次拒绝停车后就会挨上一枪,不被爆头也得被爆胎。可在电视直播下,没有警察敢向辛普森开枪。黑人内部一度存在分歧,有人指责辛普森从不回馈社区,“一有钱就变白”,然而随着追逐的持续,大家都高兴地意识到:“现在他又变黑了。”支持者涌向高速公路,从天桥上向他欢呼致意。逃亡中的辛普森从震惊到感动,求生的欲望渐渐占了上风。


    《辛普森审判》清晰地展示出这张“种族牌”是如何在多方合力之下形成的:普通人心中积郁已久的愤怒、本民族一颗明星的偶然陨落、社会活动家的因势利导、媒体基于收视率的推波助澜。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是:陪审团成员参观辛普森住所之前,柯克伦取下了挂在墙上的低级趣味装饰画,代之以自己多年收藏的非洲艺术品。戴着手铐的辛普森踏入家门后暗暗吃惊;而陪审团里的黑人们,看一眼被虔诚供奉于各个角落的非洲文化遗产,再瞄一眼警察押解下的好兄弟,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作为一部法庭戏,高潮部分自然是对证人的交叉盘问。此案的关键证人警察福尔曼曾被揭露有过种族歧视的言行。当辩方律师问他是否对证据动过手脚时,他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拒绝回答,从而直接损害了一批物证的可信度。但即使排除掉可疑物证,还有一大批证据是可信的,再加上辛普森曾试图逃亡,部分陪审员难以相信辛普森无罪。僵持不下时,一位陪审员提出:“就算他有罪,控方是否完美地证明了他有罪?”就这样,辛普森是否有罪,被置换成了控方是否称职的问题。最后几位举棋不定的陪审员也无话可说,陪审团就此一致达成无罪判决。


    《辛普森审判》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实:面对同一个场景,争议双方都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对自己不想看的部分完全不加理会。肇始于这场世纪审判的认知分歧,在此后二十多年内越走越远,造成美国社会今日难以弥合的撕裂。


    这部剧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最近也开始越来越不在乎事实真相。现实愈令我难以理解,我愈对现实采取漠视和回避的态度。每有新闻发生,比如特朗普最新健保法流产,特朗普指控奥巴马窃听,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打开新闻频道,而是等到晚上的脱口秀时间,听主持人们如何调侃。最近一期《时代》周刊封面印着“事实已死?”,黑底红字,触目惊心,我却只想模仿特朗普在推特上的口吻说一句:So sad。(文/王芫)刊于《财新周刊》2017年第13期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