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心理专家张婧:戒毒患者心理脆弱,更需要家庭理解社会帮助

时间:2017-06-20   作者:李烈  【转载】   来自于:东方红星

    当今社会,吸毒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国外吸毒几乎不分年龄,各个年龄段都有,青壮年较多。据中国国家禁毒委发布《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在我国,吸毒者年龄18岁以下占0.9%,18-35岁约占60%,36-60约占40%,60岁以上占0.7%,青少年学生中涉毒者以国外的留学生为多。据北京高新戒毒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婧说,我国内吸毒者大多集中在25-40岁。青少年吸毒者不多,20岁以下大约占1%,在校学生吸毒者更少。这也因此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品知识及危害的宣传教育工作。临床上发现,吸毒者群体中,多数家庭条件都很好,有的娇生惯养,有的属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缺乏完整的家庭关爱,20%-60%吸毒者心理不健康。


心理专家张婧640-5.jpg

(心理专家张婧 摄影/李烈)


    张婧 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北京高新医院心理科主任。应用心理学硕士,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曾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医学科临床工作,在长期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融合东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对毒瘾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同时积极参与心理学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曾在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心理减压讲座,为特殊人群做心理疏导,参与灾后心理救援和心理干预工作。参与戒毒社会活动,配合公安部门对涉毒、吸毒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涉毒人员逐步脱离毒品,受到政府及公安部门的嘉奖。先后发表《军事训练中官兵心理烦恼及应付方式解析》(《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年 第9期)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为什会染上毒瘾?环境影响濡染


    在工作中,张婧主任把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加以综合,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同时采用梦和意象分析、绘画分析、非语言信息的分析、音乐心理分析和电影心理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人的精神活动的内在动力。通过这些分析,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积极动力和心理障碍的深层原因,发掘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内在力量。

    据张婧主任介绍,临床上,70后、80后吸毒者较多,问他们为什么吸上毒了?他们说是朋友促使,“吸一点不会上瘾,不就娱乐一下吗?”。事实上,有些人吸一次就足以上瘾了,很多吸食者在开始出于好奇,在朋友的诱导下,不知不觉就吸上了。有的时候朋友一起聚会,像吸烟一样,给你就不好拒绝。北京话“脸热”,不好意思拒他们的面子。有一例患者,在国内是很优秀的学生,去美国留学,在一次同学过生日PARTY,助兴娱乐一下,结果染上大麻,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被学校“劝退”休学半年。在高新医院用药物控制戒毒症状反应后,张主任开始进行心理介入治疗,患者也积极配合,康复后顺利复学,毕业后找到很满意的工作。

    有一个很有才气的戒毒患者,女孩,30岁,在某戏剧院编写剧本。原来写的剧本,甚至有的被拍成电视剧。后来听一位比她年龄大的同事说“吸毒品可以开拓思路,增加灵感”,于是她也就跟着吸上了,由于毒品带来的是虚幻错觉,使得她写出来的东西完全偏离了主题。尽管自己感觉良好,可到了导演哪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经常被退回重写。究其原因,其实她不知道自己的思维已经不是正常人的状态了。


    吸毒者多数心理脆弱,戒毒可改变需要家庭理解包容


    吸毒者在戒断初期,也就是开始戒断毒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严重睡眠问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身体难受,烦躁。在中间期往往会出现逆反心理。有的人通过戒毒治疗,开始恢复正常了,出院后不久又出现复吸。有的吸食毒品后表现异常兴奋,几天几夜不休息,不停地折腾,或打游戏、赌博、花钱,等到吸入的毒散了,人也就精疲力竭,然后就是蒙头大睡。这个时候吸毒人员敏感、敌对。有一位患者,吸毒后家里老婆、家里父母都反对他吸毒,管教声、数落声不断,不但没起阻止作用,反而让他离开家庭,在外面找个“小三”。原因是“小三”从来不说他,凡事都顺着他,有时还帮他吸毒。在高新医院戒毒后期,患者康复以后,就要开始修复家庭。回家康复在日后起到很大作用,这个时期不要在毒品这件事上刺激他,你如果经常提起吸毒这件事,就会给他以吸毒暗示信息或语言,也不要怀疑他,否则会产生别人不信任的逆反心理。回到家里,尽量避免在他面前絮叨说教,尽量给予理解和包容。在美国,吸毒者被称为“大脑有疾病”的人。往往家里人劝说的越多,他就越易被激怒,滋生过激行为,进而找女人、赌博、乱花钱,这都是毒品的不良作用,吸毒引起的异常行为,也是疾病的表现,需要家庭给予包容。

    有些吸毒者不能正视自己,有自闭自卑心理,有的说假话瞎话、逃避,口口声声说自己“好了,已经不再吸了”,转过身,什么都不顾了。有的人吸毒后会持续赌博,吸毒严重的会高度兴奋,一直不停地玩游戏、赌博,花钱,钱在手里就是数字,赌输几十万,上百万,从不计较。其实这种情况通过戒毒治疗可以改变,毒戒掉了,赌博自然也停了。因此,要端正心态接受戒毒治疗。

    临床上有的戒毒者愈后说“过去的自己跟鬼一样,很喜欢现在的自己”。希望一直都是这样。

    有一位戒毒患者28岁,人格正常,工作也非常出色,家庭条件很好,个人成长也很顺利。一次交通事故,酒驾,唯一幸存者。心理上的巨大打击难以释怀,心情不好染上毒品。越洗越多,家里管不了,最后把他送到高新医院戒毒治疗。在心理诉求中,可以感觉到他最怕别人蔑视,反感别人说他吸毒,开始几乎不能跟他正常对话。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出院后半年,我们做了回访,他父亲说孩子现在对毒品的认识很深刻,不会再吸了,已经正常工作。


    戒毒心理治疗,要理论和实践结合


    张婧主任在临床实践中,把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积极心理治疗相结合,对戒毒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戒毒者解开心结郁结,帮助患者恢复原状态,开始新生活,在戒赌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增强戒毒人员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促进吸毒行为的改变,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让康复者体验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也因此被誉为医德高尚的心理专家。

    在谈到戒断期间心理治疗时,张婧主任说,戒毒心理治疗可分几个阶段或治疗期,1、懵懂期;2、犹豫期;3、思考期;4、行为改变期。患者要经历:情绪-人格-认知能力-思考-改变-行动力,这样的心理变化。患者在入院15天以后开始心理工作,前15天需要改变患者情绪建立信任感,需要真诚,体现人本主义。15天以后开始认知。需要了解患者跟家人的关系,判断愈后方向。需要跟家里人沟通,了解家庭存在哪些问题,患者吸毒的主要问题在哪?为什么要用毒品?以便改变患者对毒品认识的态度。会通过参观禁毒教育基地,看吸毒者的真实纪录片,认识毒品的危害程度。患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并给大家分享自己的戒毒经历。参观太阳村,天堂河戒毒所,播放放松音乐歌曲,给患者过生日,唱歌等,来促进患者心理愈合。

    有些戒毒者经常看动画片,心理上存在缺陷,无鉴别能力,法律意识更是盲区。患者入院治疗30天以后,开始成长治疗。这就需要了解患者的一些经历,童年期成长经历,婚恋,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到了42天属于戒毒康复期,需要精神的动力学促进。

    一位比较典型的患者,男,46岁,曾在某地方担任公职,工作一直很出色,还升了职。第一次来北京高新医院戒毒时,已经吸毒很久了,精神严重受损,不能正常工作。一开始给他做人格测试,他说:“赌品很好,不信你来点尝尝”,不光自己吸,还动员别人吸食。说明初期的认知能力很差,存在严重人格障碍,这种情况心理治疗无法介入。住院治疗20多天没见转变,躺在病床上总是以各种借口逃避,说明他认知上仍存在问题。据了解他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中学了,于是我们开始做工作,为了加强家庭的辅助戒毒工作,我们把他姐姐请来陪护,因为他妻子为此事已经离婚了。大约住院50天,又一次跟他沟通,他说“我真不能再碰毒品了,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希望早点回家照顾孩子”。如果患者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心理工作很难有进展,尽管难度很大,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弃。住院大约两个月,陪他去戒毒基地参观,到北京的天坛、香山、八大处、植物园等景区旅游散心,心理教育工作初见成效。患者精神上也恢复了原状态,表示自己为了孩子,不能再吸毒品了。患者出院后给医院写了感谢信。


    张婧主任提醒:

    1、不能挑战吸毒者。毒品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要心存侥幸,偶尔吸一次也会上瘾。不要对毒品好奇,要远离毒品。要对毒品有完整的认识。

    2、生活方式要调整。经过戒毒治疗的患者,生理上脱毒了,心理上也认知了,但生活环境,尤其朋友圈,不改变很难脱毒,这是复吸的高危因素,要断开,断绝毒品往来。

    3、已经戒毒的人,不要喝酒。喝酒后人的意志力下降,自制力失控,很容易又吸上。

    此外,希望公众媒体要加大对毒品宣传。大麻、海洛因少数人知道,大多数人就不知道。新型毒品如冰毒、K粉、摇头丸、甲卡西酮等更是很少人了解,尤其埋头读书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冰毒是什么,危害有多大。(东方红星 文/李烈)


    如果还有疑问,请打电话010-57237188 咨询,有值班医生接听电话。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