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挎包”便民服务队 服务群众“零距离”
- 服务类别:便民服务
- 服务城市: 全国
来源: 人民网(北京)
化隆县阿什努乡为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积极引导干部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成立“小挎包”便民服务队深入基层,主动服务,实现了“及时、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一、背景
阿什努乡地处化隆县城南部卡力岗山上,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有回、撒拉、藏、汉等四个民族。共有2119户8873人,而流出人口达848户3459人,流出户数占全乡总户数的40%,流出人口占全乡总 人口的38.9%,其中常年在县城、群科、甘都镇等地居住的有186户928人,在县外务工6个月以上的有662户2531人。在农闲季节,外出短期务工人员就更多,村内多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
2012年我乡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但各村社居住分散、流动人口多,村内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多,到乡上办事很不方便;再加上部分村社靠近县城,而且长期居住在县城的村民也较多,好多事情村民直接打电话给乡干部,由乡干部集中时间进行代办。针对这种情况,为合民意,搞好服务,阿什努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抽调民政、残联、司法、新农合、派出所、卫计、新农保等业务骨干人员,成立了一支便民服务队,便民服务队每天都怀揣着各类申请表格、务工信息、养老金领取手续等穿梭在居住分散的各个村社之间,上门为群众服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挎包队”,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了“及时、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做法
(一)现场集中办公。对居住在本乡境内的群众,由驻村干部掌握平时情况,按轻重缓急对需要办理或开展的工作进行分类和登记后,上报“小挎包”便民服务队,服务队根据要办理的事项和村上近期重点工作任务,抽调人员入村进行现场集中办公,开展信息采集、参保金收缴、各项惠民补助资金的兑现、政策宣传咨询服务、事务代办等工作。通过各种方式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1200件,便民服务队开展各类服务210多次。
(二)主动上门服务。对辖区内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老党员、弱势群体等特殊人群,实行“小挎包”成员联系结对制度,经常沟通,掌握情况,为他们开展全程代理服务。同时,在宣传教育培训上采取送学上门,重点突出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等内容。解决了办事难、难办事、信息闭塞的问题。目前,便民服务队上门服务120多次。
(三)搭建空中平台。对外出搞“拉面经济”的流出人口,便民服务队利用微信、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与他们联系,对他们问一声好、道一声平安、讲一项政策,及时把各项惠农政策送到他们的身边;通过传真、电子邮件、QQ等方式,及时采基本信息、照片、身份证等,及时为他们办理新农合、新农保等相关手续,使流动到异地他乡的务工人员时刻感受到来自家乡的关怀与温暖。
(四)推行坐班制度。在建有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的村,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坐班制,由驻村和村干部代办各项事务,为进一步加强流出人员的服务工作,乡党委、政府在流出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设立信息员,定期与信息员沟通、宣传政策,办理相关手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成效
(一)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小挎包”便民服务队这种变“群众找干部办事”为“干部主动上门为群众办事”的做法,着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乡村干部在为民服务中,通过与群众的双向互动,倾听民意,排解矛盾,维护了全乡社会大局稳定。
(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便民服务队的成立拉进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赞誉,通过成立服务队、下村面对面进行为民服务,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方式,群众到乡上办事变为了干部到村里办事,有效的解决了群众人难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真正把服务群众的这项民生工作做到了群众当中,切实做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形象在一线树立。
(三)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小小便民服务队,搭建起来了干部与群众的桥梁,群众“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能缴纳养老金、参合金及各项惠民补助资金,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白加村冶乙吉日老人因儿子、儿媳一直在外开拉面馆,老人农忙一直未给2个多月的孙子上户口,了解情况后,便民服务队直接到村打电话联系他的儿子、儿媳现场为其讲清所需材料,现场办理有关手续。服务队医务人员为老人量血压,检查身体。老人感动的说,便民服务队真是一心为群众着想,不出家门就能帮群众解决问题。
(四)政策落实更加到位。乡便民服务队为群众提供直接、快捷、高效的服务,使得群众在第一时间就能及时了解和解决关系切身利益的医保、看病等问题;同时对个别心存疑问、认识模糊的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让群众消除了顾虑,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
(五)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过去群众办事往往要四处找人,来回跑好几趟 “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成立便民服务队后,群众再也不必为办事牵肠挂肚,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和惟我独知、惟我独办、惟我独揽的状况,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使得党委和政府与群众之间建立了一座“连心桥”,成为了最受欢迎、最能让老百姓得实惠的便民服务队伍。
四、启示
1、便民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抓住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通过下村开展服务,找到了新时期联系群众的切入点,为乡村干部提供了一个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大平台。
2、便民服务为乡村干部提供了一个接受全新教育培训的大课堂。这一活动的主体是乡村干部,对象是农民群众。面对老百姓的各类咨询,乡村干部需要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老百姓需要什么就得学什么,这样不断加强了对乡村干部政策业务知识提升。
3、“便民服务队”利用下村便民服务的时机,大力开展了便民惠民政策宣传服务,广泛宣传了各项惠农政策、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劳动就业、卫生保健、农业科技等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到了更多的便民惠民政策。
4、开展特色服务,围绕“亲情服务、关爱留守儿童”这一主题,大力动员全乡的力量,开展多项亲情服务,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5、乡党委把便民服务纳入到了全乡干部的考核范围。通过日常检查考核,将服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评议结果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作为推优评先的依据,不断提高便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乡干部的作风进一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