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如何认识脑胶质瘤?

时间:2018-12-27   作者:李烈  【转载】   来自于:东方红星    阅读

1脑胶质瘤-1.jpg

    脑胶质瘤是因为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由成胶质细胞衍化而来,多数是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35.2%~61.0%,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点,可引发癫痫、脑积水。


    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肿瘤侵犯不同的功能区,课导致不同的改变。比如发生在额叶的胶质瘤会表现为精神行为的改变,尤其是老年人的额叶胶质瘤,会出现反映迟钝、精神行为异常,甚至随地大小便等;颞叶主管人体的语言和听觉中枢,如果胶质瘤发生在颞叶,可能出现感音性失语,别人说话患者听不懂,答非所问;发生在枕叶的胶质瘤会导致患者出现视野缺损;发生在大脑运动功能区,如大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或者运动障碍,如偏瘫、半身麻木等,绝大部分脑胶质瘤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部位也与肿瘤发生的位置相关。


    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脑胶质瘤产生。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患者发生脑胶质瘤的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一些环境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电磁辐射可能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脑胶质瘤对脑组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挤压以及肿瘤细胞的分泌作用所导致。如肿瘤导致的水肿,一方面,可以由于肿瘤的占位效应阻碍血液的回流从而使静脉压升高、水分子从血管内向组织间隙蓄积;另一方面,可以由于胶质瘤细胞分泌的一些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PF),从而使血脑屏障开放,水分子从血管腔隙向组织间隙转移。脑胶质瘤引发癫痫发作,研究表明,胶质细胞能够表达绝大部分参与电冲动的神经递质以及受体,而且,胶质细胞与神经电冲动的发生、传递、扩布以及调节紧密相关。


    常见胶质瘤类型:

    1、星形细胞瘤。以星形胶质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占胶质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

    2、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脑膜和脑间叶组织肿瘤,部分因为肿瘤有像“黄色瘤”细胞样的含脂肿瘤性巨怪细胞,部分瘤细胞产生基底膜。

    3、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发于青少年及部分未成年儿童,而且男性多于女性,以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缺失为特征。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一种边界较清,缓慢生长,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占大脑星形细胞瘤的10%、小脑星形细胞瘤的85%,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好发于20岁前,无明显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降低,仅有少数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上。


    目前,胶质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一些免疫治疗、生物治疗、高分子基因载体治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疗效有待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治疗,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功能状态、治疗的预期结果以及肿瘤所处的脑区部位、恶性程度级别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判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是手术。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的完整切除,是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长期存活。


    显微镜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切除,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以及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从而能够在安全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切除胶质瘤。神经导航的应用,将胶质瘤的手术切除,提高到新的高度。神经导航可以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从切口的设计、术中功能脑区的辨认以及手术切除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更加精确和细化。术中磁共振,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完整程度,并减少患者术后功能缺陷等并发症的产生。术中皮层刺激电极的应用,可以完善术中对于运动区、语言区的辨认,从而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保护脑的重要功能。(东方红星 文/李烈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北京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咨询电话:15311449806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18960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